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棘鸟》出版于1977年,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1937-)的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成为当代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它是一部家世小说,以充满浓郁澳大利亚风情的德罗海达牧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命运的动人故事。纵览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和研究者是从女性主义、小说的主题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研究这部作品的。但是笔者通过分析小说的内容,人物和结构,认为它符合成长小说的结构模式和特点,可以作为一部成长小说进行研究。《荆棘鸟》凝聚了考琳·麦卡洛的心血,就内容而言,首先,小说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里面描写的很多人物都是以她的亲人为原型的,而且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爱尔兰后裔的身份使得她的创作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其次,小说包含了女主人公梅吉从天真无知到成熟顿悟的一系列成长历程。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反抗命运,打破传统的婚姻制度,并向上帝发起了挑战,呐喊出属于她自己的声音。就小说塑造的人物而言,主要包括影响女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伙伴,其中引路人又分为正、反引路人。小说中影响梅吉的正面引路人主要是弗兰克、拉尔夫以及安妮,其中,弗兰克是一个伙伴式的引领人,拉尔夫是一个在知识和道德上近乎完美的引路人,而安妮可以看做是梅吉成长旅途中的过客,他们都曾在梅吉孤独无助的时候安慰她,并且给她提供帮助。小说中的反面引领人主要是菲和卢克,其中,菲是梅吉的母亲,她从反面给梅吉提供了一个人生参考,而卢克是梅吉的丈夫,他可以看做是一个撒旦式的引路人,只因贪图她的财产跟她结婚却又不肯给她一个安定的家,让她在陌生的地方经受了各种考验。而就小说的结构而论,首先是小说包含了成长小说特定的情节模式:天真、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以及重新认识人生和自我。这既是对原始的成年仪式的模仿,又是对人类共同的成长经历的临摹。其次,相较于传统小说的封闭式结局,小说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虽然德罗海达的时代要终止了,但是朱丝婷作为克利里家族的生命延续,在异国他乡将开花结果,并且得到了祖辈们一辈子没有得到的平等地位、成功事业以及美满的爱情婚姻。再次,小说运用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易于读者获得更加详尽的故事情节以及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由此可以断言,《荆棘鸟》不只是一部女性主义体裁的小说,同时它也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吉从天真无知到成熟顿悟的一系列成长历程,以及从胆小怯懦到勇敢反抗命运、上帝的动人故事。因此,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来解读和研究。本文将探讨《荆棘鸟》这部作品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展现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荆棘鸟》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结构。第一章是文献回顾,首先围绕成长小说展开研究,主要介绍成长小说的起源、定义、发展以及特征。然后纵览目前学者和研究者对成长小说和《荆棘鸟》的整体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的研究中尚未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梅吉的成长历程,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并且基于以上研究,发现《荆棘鸟》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可以把这部作品作为一部成长小说进行解读。成长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成长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说体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创作传统。第二章主要分析小说的内容。小说富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小说中,并且很多人物都是以作者的亲人为原型,细腻感人。还分析了女主人公梅吉的成长历程,以及她对命运、传统婚姻以及上帝的反抗,展现了她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中影响女主人公成长的主要人物,包括成长的正、反引路人和成长伙伴,他们在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通过观察别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青少年开始逐渐确立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目标。第四章主要分析小说中的结构,包括情节模式、开放式结局以及叙述视角。小说的情节遵循了成长小说的模式,包括天真、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以及重新认识人生和自我。小说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相较于传统的封闭式结局,它更自由,也更深入。小说运用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看透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也可以对一切人物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评论。但是这样通常会缺少悬念,降低读者阅读的兴趣,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小说加入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对话。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前几章的研究可以断定,《荆棘鸟》是一部成长小说,这不仅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且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缺。但是,本文也有它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的内容、人物和结构,没有详尽地展现出它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由于笔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本论文不尽完美,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弥补本论文的不足,并且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