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脊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求是”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立足于具体实际,坚持“求是”精神,弘扬“求是”精神。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重要渠道,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基于对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从而探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求是”精神培育效果与质量的可行举措。绪论部分,解读了研究“求是”精神的可行性。主要阐述了“求是”精神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求是”精神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求是”精神的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对“求是”、“求实”、“实事求是”进行了辨析,指出“求是”精神是立足于实际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将“求是”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感。“求是”精神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属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第二部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主要时间线,梳理了“求是”精神的历史变迁。中华文明发展历经民族大一统大繁荣的古代社会时期、救亡图存的中国革命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而“求是”精神的表现形式历经了由治学方法向“知行合一”的转变,由考据学要求向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转变,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转变。不同时期对“求是”精神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第三部分,提炼了我国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历史经验,剖析了面临的现实挑战。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主阵地,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求是”为校训,充分发挥校训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多课联动”奠定“求是”精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强化“求是”精神。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求是”精神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抬头、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大学场域自身脆弱等挑战。第四部分,提出了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夯实“求是”理论基础;坚持环境育人,打造具有“求是”文化的校园环境为主的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具体路径。并强调在此基础上,还要让科技为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助力,整合“求是”教育资源,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同时积极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培养大学生“求是”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只有将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语部分,归纳和整理本研究的结论、指出文章的不足并展望未来。我们发现,培育“求是”精神是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关键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更加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有所局限,但在今后还将持续跟踪研究培育“求是”精神的相关问题,关注新情况,提出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