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黑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是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害虫,在中国、日本、朝鲜和俄罗斯地区都有其分布。在中国,随着转基因棉花大范围的种植,中黑盲蝽的危害地位已经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中黑盲蝽是一种多食性的昆虫,寄主植物种类达115种之多,主要为害棉花,通过降低寄主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该种具有寄主转移、大范围迁飞能力以及对环境条件变化极大的容忍能力,容易出现种群数量的大爆发。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黑盲蝽的外部形态特征,生态和管理方面,然而关于它的种群遗传结构却很少有人研究。本研究通过采用3个线粒体基因和核糖体ITS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分析了中黑盲蝽在中国和日本共31个地理种群的谱系地理结构,种群发生历史和扩散路径。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成功获得COl、CYTB、ND5基因片段各419条,ITS分子标记406条。COl、CYTB、ND5和ITS分子标记的序列比对长度分别为603bp、789bp、654bp和1303bp(包括5.8S,123bp; ITS2,1096bp;28S,84bp)。分子遗传变异分析显示,3个串联的线粒体基因序列(2046bp)共有107个变异位点,95个单倍型;ITS (5.8S+ITS2+28S,1303bp)分子标记,当gaps作为第五状态处理时,共有125个变异位点,130个单倍型;当gaps作为缺失处理时,共有122个变异位点,125个单倍型。中黑盲蝽整体显示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2、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中黑盲蝽31个地理种群在中国的中间地区、中国边沿地区和日本地区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遗传不连续性分析显示,地理障碍是导致区域间出现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基因流分析显示,种群间具有较高的基因流,其中7个边沿地区种群的有效迁移数量非常低都小于2,而这些种群内部基因流都非常高,表明种群内部高频率的自交和种群间地理障碍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3、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中国中黑盲蝽30个地理种群聚为2个明显的分支,即中国边沿地区种群聚为一支,中国中间地区种群聚为一支,日本种群的大部分单倍型聚在一起,与中国中间地区种群分离。网络图分析显示,中国中间地区(H15)和中国边沿地区(H11)各有一个主体单倍型,主体单倍型在地理区域上分布广泛,且位于网络图的中间位置,形成2个大的星形放射状的结构,表明中黑盲蝽在中国经历了种群扩张。4、中性检测Fu’s Fs, Fu and Li’s D*和Fu and Li’s F为显著的负值,错配分布图各区域分析呈现的单峰和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均表明,中黑盲蝽在中国经历了明显的种群扩张,种群扩张时间发生于末次间冰期(LIG)到末次盛冰期(LGM)的过渡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