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髁状突后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与髁状突非后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T-scan咬合检查、关节紊乱临床检查与CMI指数记录,研究髁状突后移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咬合力中心点偏移情况是否具有相关性。明确髁状突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中所起作用,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更具有倾向性。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有明显错颌畸形者、口腔副功能运动者、除第三磨牙外有缺牙者。要求许勒位片可以清晰显示颞下颌关节影像,若显示不清晰则予以排除。按就诊时间顺序共纳入患者125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69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36.91岁。所有纳入实验者均进行关节间隙测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测量、T-scan Ⅱ系统检查咬合力中心点等。其中,关节间隙采用许勒位片张震康线距定量测量方法测量,以关节后间隙小于前间隙即P/A值小于1为标准认定髁状突后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测量参照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表,记录关节弹响、疼痛程度、开口型异常等。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髁状突后移位组与非后移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统计描述采用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描述样本中髁状突后移比例与疼痛比例、髁状突后移比例与下颌运动障碍比例、髁状突后移比例与咬合力中心点偏移比例,分析计算x2值、OR值和其95%置信区间。取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许勒位片测量:测量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绝对值,显示髁状突后移者68人,占总样本54.4%;其中男性27人,占男性样本48.2%,占总样本21.6%;女性41人,占女性样本59.4%,占总样本32.8%。(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髁状突后移组VAS平均值(cm)为2.532±1.538,髁状突非后移组VAS平均值(cm)为1.399±0.437,两组采用t检验,p>0.05,说明两组资料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上无显著差异。(3)CMI指数:髁突后移组CMI指数均值为0.331±0.029;髁状突非后移组为0.227±0.017,t检验,p<0.0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4)下颌运动功能指标:髁状突后移组最大开口度(MVO)均值为22.86±4.03mm,右侧偏动距离(RLE)均值6.77±1.53mm,非后移组最大开口度(MVO)均值25.69±5.36mm,右侧偏动距离(RLE)6.92±1.73mmt检验,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前伸距离(PE)、左侧偏动距离(LL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髁状突位置与TMD弹响的关联强度OR=2.451(1.767-3.668),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x2=24.131,p<0.001);髁状突位置与TMD疼痛的关联强度OR=0.621(1.301-2.840),结果无显著差异(x2=1.527,p=0.371);髁状突位置与TMD开口型异常的关联强度OR=2.375(1.449-3.894),结果有显著差异性(x2=8.225,p<0.05)。(6)咬合力中心点偏移:髁状突后移组与非后移样本中,COF前后偏移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TMD患者的CMI指数、下颌运动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开口度、右侧偏动距离)、弹响、开口型异常与髁状突的后移存在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