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奈唑胺联合疗法在临床被推荐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引起的严重感染,然而其联合疗法的抗菌活性和优化方案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研究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和亚抑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sub-MIC effect,PA-SME),为临床发展新的给药方案及剂量优化提供依据和信息。方法(1)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利奈唑胺与磷霉素联合对临床分离的不同敏感性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根据相关结果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I),判断其相互作用。(2)选取1株MRSA(临床分离株No.36)、1株MSSA(临床分离株No.8)和ATCC 25923(实验室标准菌株),将利奈唑胺与不同浓度的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其进行体外杀菌实验,绘制杀菌曲线。(3)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暴露在利奈唑胺和磷霉素单用及联用下的PAE,PA-SME。结果(1)利奈唑胺对11株葡萄球菌的MICs范围是1-4mg/L,磷霉素的MICs都为2mg/L。利奈唑胺的MBCs几乎相同或者低于磷霉素的MBCs。MBC/MIC的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对两种抗生素都是不耐药的,且两药对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效应。另外,棋盘法的结果初步表明了两药联合后对大多数细菌具有协同作用(No.24,No.14和No.55除外)。(2)根据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可以发现,利奈唑胺和磷霉素单药对3株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球菌均无明显的杀菌或抑菌活性,而两药联合后其抗菌活性显著增强,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另外,4 x MIC的利奈唑胺与4 x MIC的磷霉素联合后在所有联合组中表现出最强协同抗菌作用。(3)利奈唑胺与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葡萄球菌均能产生较为明显的PAE和PA-SME,并且当药物浓度逐渐升高时,其PAE也随之延长,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另外,在本次实验中尽管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PAE也随之延长。结论(1)根据棋盘法的实验结果,体外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且所有联合组均无拮抗作用。(2)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表明,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在4 x MIC的联合浓度产生最强协同作用。(3)利奈唑胺与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PAE和PA-SM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和接触时间的增加其PAE也相应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因此,临床上在设计关于两药的给药方案时,可适当的延长给药间隔,以此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减轻病人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