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早期以农民工跳楼讨薪为主,到现在逐渐丰富的主题,过激维权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而过激维权的报道也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这类报道的频繁出现会给受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引发受众的效仿?为了考察我国媒体对过激维权的报道是否具引发受众效仿的可能,本文主要以台湾学者臧国仁的三层框架理论作为依据,对报道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对我国过激维权的报道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人民网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作纵向考察,分别从高层、中层、低层框架分析人民网近三年的过激维权的报道,发现其报道整体上呈现出客观、公正,但是存在着描写煽情化,议论教条化的缺点,可能影响其观点的表达效果。第二部分主要以在过激维权报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曹再发事件”的相关报道作横向研究,搜集现存所有针对“曹再发事件”的报道同样进行三层框架的分析,并对报道的叙事风格作重点考察,发现同样存在着过度渲染悲情的问题。第三部分在总结出报道可能引发受众效仿的因素后,将前方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结果分别在细节描写、图片应用、报道频率、议论深度与广度等元素上进行对照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过激维权的报道引发受众效仿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在图片应用和议题框架部分仍有改进的余地。第四部分对第一和第二部分研究中发现的我国过激维权的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我国目前过激维权的报道虽然引发受众效仿的可能性较低,但其在报道中对悲情的过度渲染不利于舆论引导,同时呈现出重引导、轻监督的倾向,不利于将受众引向深层事实。诚然,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客观的来自经济势力、公权力对报道的干涉,但更为主要的是主观的媒体市场导向使其更重眼球效应而轻视了社会责任感。因此,要改进我国过激维权的报道,不仅要依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为媒体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报道环境,更重要的是媒体自身应当从价值观层面树立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与舆论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