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中国主板市场成立至今已有超过2000家公司在主板发行上市。主板为这些上市企业提供了迅速筹集大量资金的机会,有助于上市公司改善其自身资本结构,提高经营业绩。但理论在现实中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美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IPO后的几年内不升反降,甚至有些企业在IPO前连年盈利,IPO后却年年亏损,这一现象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我国主板市场是否存在IPO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显著下降的情况,以及这一表现在不同行业中是否存在差异。由于研究需要使用上市后3年的数据,因此本文的样本为2006-2014年在主板上市的144个上市公司。首先,本文选取的经营业绩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共十二个财务指标。本文通过对上市前和上市后衡量经营业绩的12项指标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考察IPO发生之后的观测期内上市公司是否出现与IPO前相比显著下降的情况。其次,本文实证中先运用配对T检验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检验分别对全部样本公司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上市后经营业绩的显著下降,然后研究工业行业和公用行业样本公司是否存在上市后经营业绩的显著下降。最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上市前后业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在IPO后确实出现了经营业绩显著下降的情况,且业绩的显著下降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四个方面均得到证实;工业行业IPO后业绩下降显著,公用事业行业在盈利能力上表现出显著的业绩下降,在其他方面业绩下降情况并不明显;募集资金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占比和上市前的每股收益对业绩差异造成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我国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本文从市场对上市公司加强监管、改变发行制度和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质量,提高募集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市场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推行积极健康的证券文化三大方面提出建议措施,同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