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发的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转移灶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放射性碘用于治疗甲状腺癌以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性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治疗方法。纳米粒子以其粒径小,容易被细胞摄取及其具有缓释等特性,在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治疗恶性肿瘤的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已经证实,EGFR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抗EGFR靶向性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很多抗EGFR靶向性药物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然而,单一的治疗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弊端,故将放射性碘治疗、纳米粒子载体及靶向性抗EGFR药物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诊断及靶向性的治疗高表达EGFR的恶性肿瘤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方法(1)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纳米载体的合成:双亲性BS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结合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表征;BSA-PCL结合体的纳米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载体的构建:利用制备的双亲性BSA-PCL结合体,通过自组装技术,构建了纳米高分子脂质体,并利用表面含有的功能基团,对高分子脂质体进行表面靶向修饰。(2)从细胞学水平实验验证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能够摄取纳米载体: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验验证肿瘤细胞对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摄取情况;MTT实验验证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作用。(3)纳米载体的131I标记及鉴定,并行细胞学水平实验MTT法验证131I标记的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4)最后,在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构建荷瘤裸鼠模型,行131I标记的两种纳米载体荷瘤裸鼠体内注射,并进行核素显像及验证131I标记的两种纳米载体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生长作用,及对荷瘤裸鼠的生存周期的影响。结果(1)成功制备了具有双亲性的纳米载体(BSA-PCL),并成功的完成了抗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与纳米载体的组装(由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常津教授实验室课题组提供),同时从细胞学实验水平证实了该纳米载体对细胞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2)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实验证实肿瘤细胞能够摄取纳米载体,并且细胞摄取靶向性的抗EGFR纳米载体的能力远高于非靶向性的纳米载体,MTT实验证实antiEGFR-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本身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很低的细胞毒性。(3)成功完成了131I的标记,使用超滤管离心后得到标记好的约370–690MBq/mg的131I-antiEGFR-BSA-PCL和131I-BSA-PCL,标记率在70%-85%之间,放化纯为95~98%。MTT实验证实131I标记的靶向性的antiEGFR-BSA-PC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远高于非靶向性的纳米载体。(4)动物实验:成功的构建了胶质瘤(U87)的裸鼠模型,成功的实现了131I-antiEGFR-BSA-PCL,131I-BSA-PCL两种纳米载体的核素显像,131I-antiEGFR-BSA-PCL有很好的抑制肿瘤生长及延长荷瘤裸鼠生存周期作用。结论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能够有效的摄取131I标记的双亲性的antiEGFR-BSA-PCL,且两种纳米载体本身对肿瘤细胞很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的131I-antiEGFR-BSA-PC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强;131I-antiEGFR-BSA-PCL能够实现裸鼠的移植瘤显像,并且能够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且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周期,有效的将核素的显像与治疗充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