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器官移植等患者的增多,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医源侵入性操作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提升,而假丝酵母菌是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尽管白假丝酵母菌依然是感染最多的假丝酵母菌,但在某些地区热带假丝酵母菌已成为仅次于白假丝酵母菌的第二位假丝酵母菌。由于临床上三唑类药物氟康唑的广泛使用,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影响了临床上对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疗效。目前证实真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的机制主要包括氟康唑靶酶羊毛甾醇14α DM的表达增加和结构变异,以及外排蛋白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增加。目前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机制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2年收集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目的:了解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其对氟康唑的耐药机制方法:(1)使用法国CHRO 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ATB ID32C鉴定板鉴定2010-2012年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运用ATB Fungus3药敏板条检测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2)收集所有对氟康唑耐药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共8株,再从敏感的热带假丝酵母菌中随机抽取17株,共计25株。 PCR扩增它们的靶酶基因ERG11并测序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靶酶基因ERG11和外排基因CDR1、MDR1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热带假丝酵母菌共分离出187株,占假丝酵母菌的9.35%,排名第三位,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布最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科(占27.22%),标本来源最多的是痰液(占57.75%),感染热带假丝酵母菌的患者最多是61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占62.03%),18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共有8株对氟康唑耐药,且其均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耐药率为4.28%,2010-2012年间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是2.33%,3.77%和8.33%。(2)靶酶基因ERG11通过测序并通过BLAST比对后显示敏感株未出现氨基酸突变位点,而耐药株出现3个氨基酸突变位点(Y132F, S154F, K143Q);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靶酶基因ERG11和外排基因MDR1在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的高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外排基因CDR1在这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临床分布特征:所在科室多为重症监护科,标本来源多为痰液,患者年龄分布多为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渐升高,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在热带假丝酵母菌中存在交叉耐药现象。(3)热带假丝酵母菌ERG11的氨基酸突变位点Y132F,S154F参与其对氟康唑的耐药机制,K143Q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可能导致对氟康唑耐药。(4)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与靶酶基因ERG11和外排基因MDR1的高表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