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外相结合实验方法,探讨黄药子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与甘草配伍减轻其肝毒性作用以及相关机制,以期为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应用黄药子等有毒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提供实验依据,丰富并发展甘缓中药解毒的药性理论以及相杀、相畏的配伍理论。方法:1.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考察黄药子在不同剂量及不同培养时间下对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剂量与时间因素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对比研究黄药子及其配伍甘草后的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存活率影响;比色法对细胞培养后的上清液进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分析黄药子及其配伍甘草后的肝细胞毒性;2.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经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后的肝细胞进行实时动态荧光强度检测。通过比较荧光强度的降低率来考察黄药子及其甘草配伍后含药血清在短时间内对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3.SD大鼠分组给药,分别给予黄药子水提取液、黄药子甘草水提取液和蒸馏水,1h后取大鼠肝脏组织,低温研磨,梯度离心法提取线粒体蛋白,比色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主要复合体酶活性,以考察黄药子及其配伍甘草后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1.黄药子高、中、低给药剂量组均可引起肝细胞存活率下降,存活率大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肝细胞存活率都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甘草配伍组肝细胞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与黄药子组有显著差异,与空白血清组无显著差异(P>0.05)。黄药子组GOT、GPT、LDH活性显著提高,与空白血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甘草配伍组GOT、GPT、LDH活性受到抑制,与黄药子组有显著差异,与空白血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 LSCM记录细胞荧光强度变化,在10min扫描停止时,黄药子各组荧光强度降低率与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甘草配伍组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黄药子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3.黄药子组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甘草配伍组呼吸链复合体Ⅰ、Ⅳ酶活性受到抑制不明显,与黄药子组有显著差异(P<0.01),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药子高剂量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略有下降(P<0.05),其余组与空白组及配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黄药子含药血清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与动物给药量及细胞培养时间有关;黄药子经甘草配伍后对肝细胞的毒性显著降低,甘草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2.黄药子含药血清短时间内即影响肝细胞膜通透性,甘草配伍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没有对细胞膜通透性有显著影响,黄药子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其对肝细胞膜的直接损伤作用,甘草配伍后可明显减弱黄药子造成的损伤。3.黄药子可通过抑制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引起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障碍进而导致肝细胞代谢障碍,这可能黄药子致肝毒性的机制之一,甘草配伍后的减毒作用与此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