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实验前后慢性下腰痛患者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的改变、主观疼痛感觉以及核心肌势能的改变来评价太极拳对慢性下腰痛患者功能改善效果,以及不同干预方式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影响。通过深入观察太极拳运动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工作特征变化情况,以期为更深入的探讨太极拳对慢性下腰痛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完善慢性下腰痛康复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重点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将42名慢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太极拳练习组(n=16)、核心稳定性训练组(n=13)和空白组(n=13),分别对各组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规律性的太极拳运动干预、核心训练和常规治疗。实验前后使用的肌电测试仪为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16导联多功能运动生物电测量与肌电分析系统,配套软件Myo Research XP MasterEdition。对三组下腰痛患者左右腹直肌、左右腹外斜肌、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左右臀中肌进行MVC数据采集,分析出AEMG以及时程。同时采用欧式功能量表和核心肌势能测试对每一位实验对象前后进行数据采集、比较、分析,以观察三组实验对象主观疼痛感觉以及肌肉工作特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AEM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2周的太极拳练习,太极拳组各组肌肉AEMG值均有增大的趋势,其中左右侧腹直肌、左右侧腹外斜肌、左右侧竖脊肌太极拳组前后比较以及与空白组、核心稳定性组实验后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核心稳定性训练组实验后左腹直肌、右腹外斜肌、右竖脊肌较实验前AEMG值增大,与空白组差异性明显。2竖脊肌波幅、时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太极拳组竖脊肌肌肉耐力优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核心稳定性训练组优于空白组。3、核心肌势能测试结果:太极拳组腰背部静态,动态耐力测试实验后较实验前都有提高,其中,腹部静态肌、背部动态、腹部动态肌耐力测试实验后较实验前测试呈显著性差异(P<0.05),背部静态肌肉耐力测试实验后较实验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太极拳组与核心训练组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腹、背部静态、动态耐力测试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太极拳组腹背部静态和动态肌耐力都比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有增强的趋势。4、主观疼痛指标结果:三组欧式功能量表实验前后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实验前后比较以及与空白组实验后比较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与核心训练组实验后比较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疼痛改善效果以及生活能力方面有更多的提高。研究结论:1慢性下腰痛者在接受12周规律性的太极拳锻炼之后肌肉肌电图平均波幅(AEMG)较锻炼之前上升,其中左右侧腹直肌呈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腹外斜肌,左右侧竖脊肌上升明显,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能是规律性的太极拳练习能提高浅层肌肉运动单位的参与程度,太极拳能提高慢性下腰痛患者肌肉肌力。2核心稳定性训练在也能使左侧腹直肌,左右侧腹外斜肌和左侧竖脊肌肌电图AEMG上升,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这4组肌肉肌力,但是太极拳练习相比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左右侧腹直肌,左右侧腹外斜肌,左右侧竖脊肌效果更优,其他肌肉效果不明显。3规律性的太极拳练习和核心稳定性练习均能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核心肌肉功能状态,并能够减缓患者疼痛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但太极拳练习表现的作用更显著。412周的太极拳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双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收缩失衡现象慢性下腰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静态耐力下降,规律性的太极拳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腰背部静态耐力,可能与I型纤维的募集增加有关。512周的太极拳练习和核心稳定性练习影响多裂肌,臀中肌等深层肌肉的效果欠佳,可能是12周的锻炼还不够影响到患者局部稳定性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