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声乐教学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也有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而一般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求,互联网教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构建模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和传道受业解惑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一定的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了辅助的效果,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一系列的改革,对音乐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而且非常有意义的影响。音乐学科的学习模式一直区别于其他学科,普通学校教育所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于音乐教学,不管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还是多对一的视唱、合唱、音乐欣赏课教学,都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声情并茂地进行音乐的教学。在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热爱音乐的人没有条件学习音乐,可是,互联网的出现,正好为所有热爱音乐以及想要学习音乐的人提供了机会。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声乐教学的尝试。利用互联网资源已经不单是我们资料搜集和共享资源的简单教学辅助手段,互联网以其神奇的魅力成为声乐教学的新方式,成为广大声乐爱好者汲取声乐知识的源泉之一。对于没有条件当面向老师学习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录制视频,把要传授的课堂内容传输到互联网上,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声乐学习。推广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声乐教学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有益尝试,它的可行性和可方便快捷的可操作性必定会对声乐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从事声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进步与便利,将其融进教学和生活,成为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应用实践的同时把利用互联网进行声乐教学的新方式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慕课、简称“MOOC”,也称为“MOOCs”,是一种新型的以互联网作为介质的网络课程,慕课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就是提倡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全球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慕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他的出现对网络一站式学习来说是一种创新,学习内容更为专业,学习方法更为便捷。互联网声乐慕课,是一种脱胎于其他课程的慕课结构与模式的原始定制,它结合了音乐的传播特点和声乐的教学方式,这个平台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使得专业学习者可以学习的内容以及方式得以传播给业余的声乐学习者。我国的第一个声乐慕课是由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演唱家戴玉强先生作为主讲人的“戴你唱歌”。紧随其后的便是2016年由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主讲的“美声之林”声乐慕课。区别于“戴你唱歌”收费的经营模式,“美声之林”以扬州大学为依托,始终坚持公益性质。
其他文献
国内,梁启超最早误用“科学”,而康有为最早从日文中引进“科学”。最早使用“科学”的并非康有为与严复,而是程起鹏。在晚清科学话语传播史上,“科学”的闪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当阳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根据李蓝2009年新的方言分区,当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的鄂中小片。当阳话与武汉话有相近之处,但又因当阳与重庆、四川相近,所以当
<正>欠账还钱,天经地义,该收回款的时候,业务员如何要回自己的货款呢?眼下,全国大部分市场都进入结账清收阶段,一年的合作即将结束,厂家业务员忙着和客户结账,盘点库存,联系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被动语态的实质、生成以及其语法标记的意义很有必要。研究表明:(1)被动语态是认知的产物,被动语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2)被动语态反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验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经DSA检查确诊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组,以
20世纪30年代,一批清遗民为林葆恒(讱庵)作了六幅填词图,并陆续产生73份题辞,这些画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再现出清遗民形象,并且这种形象在清遗民社交圈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画
通过对盈江县西瓜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近20年的西瓜生产实际,针对存在的缺乏设施栽培、西瓜种苗尚未形成产业化、栽培技术落后、缺乏自有品牌等问题,提出政府主管部门应
<正>黄石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立"三大工作机制",促进了审计成果利用,走出了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经济责任
目前关于小区车库权属的纠纷不断出现,导致这种纠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关于小区车库权属的法律规定缺失或不完善,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也存在不足之处。设定小区车库的所有权
<正> 鲜于枢,字伯机,渔阳(今天津蓟县)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任江浙行省都事,后官至太常寺典簿。晚年隐居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