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加深,科普翻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然而部分科普读物的翻译质量令人堪忧,译文常常有严重的翻译腔,语言表达诘屈聱牙,让读者难以消化吸收。此外,有些学者和译员对科普翻译还存有很大的误解,科普翻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鉴于以上原因,科普翻译应当引起翻译学界的重视。1948年香农创立了信息论,揭示了信息的传递规律,归纳出通信系统模型,认为传输负载匹配信宿的信道容量时,信息便可顺利传递。奈达认为翻译活动也符合香农提出的通讯系统模型。奈达在1984年创造性地将信息论引入翻译研究,在翻译领域内对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传输负载、信道容量、冗余等)重新进行了解读。冗余信息论和离散信息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科普读物是专业人士写给大众的科学普及性的读本,科普读物的受众信道容量相对狭窄,容易出现传输负载过大,超出目的语受众信道容量的情况。译者在翻译时要“心怀读者”,适度调整原文的冗余度,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原文。此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具有离散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耗和偏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还要进行变译,改变原文中不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的表述,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最终实现传输负载与信道容量匹配的目标,真正达到科学普及的功效。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内容和翻译过程。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了信息论在科普读物翻译中的应用,并提出科普读物翻译的目标——让传输负载匹配读者的信道容量。第四章用增、减、变、留四大手段分析如何翻译The Art of Invisibility中的部分语句,探讨如何让传输负载匹配信道容量。第五章对本实践报告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