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视角下科普读物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QF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加深,科普翻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然而部分科普读物的翻译质量令人堪忧,译文常常有严重的翻译腔,语言表达诘屈聱牙,让读者难以消化吸收。此外,有些学者和译员对科普翻译还存有很大的误解,科普翻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鉴于以上原因,科普翻译应当引起翻译学界的重视。1948年香农创立了信息论,揭示了信息的传递规律,归纳出通信系统模型,认为传输负载匹配信宿的信道容量时,信息便可顺利传递。奈达认为翻译活动也符合香农提出的通讯系统模型。奈达在1984年创造性地将信息论引入翻译研究,在翻译领域内对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传输负载、信道容量、冗余等)重新进行了解读。冗余信息论和离散信息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科普读物是专业人士写给大众的科学普及性的读本,科普读物的受众信道容量相对狭窄,容易出现传输负载过大,超出目的语受众信道容量的情况。译者在翻译时要“心怀读者”,适度调整原文的冗余度,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原文。此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具有离散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耗和偏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还要进行变译,改变原文中不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的表述,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最终实现传输负载与信道容量匹配的目标,真正达到科学普及的功效。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内容和翻译过程。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了信息论在科普读物翻译中的应用,并提出科普读物翻译的目标——让传输负载匹配读者的信道容量。第四章用增、减、变、留四大手段分析如何翻译The Art of Invisibility中的部分语句,探讨如何让传输负载匹配信道容量。第五章对本实践报告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案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相吻合,与其他教学方式互为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汉语能力的舞台,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激励其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增进其对汉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Ca2+]i)和心肌ATP酶变化在心肌挫伤(MC)后心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兔36只,分为6组:正常对照、伤后2、4、8、12、24 h,每组6只.经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式学习”。这些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
作者自1995年3月以来,利用电视腹腔镜及孔道,在气腹与非气腹状态下,对1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施行了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及肝动脉、门静脉置泵术.现报告如下.
分别针对小型汽轮发电机组循环水供热和大型汽轮电机组循环水供热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提高电厂循环水温度实现集中供热的具体构想,以期充分挖掘供热机组的最大供热潜力,在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