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大范围地区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尤以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引起中央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9月,作为舆论焦点的首都城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下称“北京清洁空气计划”),提出通过实施“863”行动(即八大污染减排工程、六大实施保障措施、三大全民参与行动)力争到2017年,明显改善全市的空气质量。北京市既是全国大气污染的典型地区,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先进地区。对北京清洁空气计划进行深入系统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的环境政策评估源于公共政策评估,虽然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对环境政策评估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政策评估模式属于战略层面,决定了评估思路、方向、内容和价值,有利于减小评估主体的随意性,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因此,加强环境政策的评估模式研究,对促进环境政策评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政策评估概念、分类、标准等相关理论,在弗兰克·费希尔和韦唐政策评估模式基础上,结合北京清洁空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构建出实证和规范相统一的评估模式,并依此模式,从项目验证、情景分析、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四个层面对北京清洁空气计划尝试进行评估。在项目验证中,通过目标达成和成本—效益分析两种模式进行项目相关的有效性评估。目标达成评估显示,北京清洁空气计划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后续空气治理工作压力加大。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北京清洁空气计划具有非常高的收益率,但在北京各区县设定相同的减排措施过于教条,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情景分析中,主要对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北京污染企业向周边转移会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区域联防应急只能作为区域空气治理的“止痛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北京的“大城市病”不断消耗着各类能源和生态资源,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社会论证中,主要分析北京清洁空气计划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得出其对社会整体有方法性和贡献性的价值,包括有效的空气治理措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通过政策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市的产业转移也带动相关地区经济和工业水平的发展。在社会选择中,主要分析北京清洁空气计划对价值塑造方面的影响,得出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刺激和矫正个体的行为,包括发挥公众在空气治理中的自觉性和监督作用,促进公民守法意识的提高。最后对整个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北京清洁空气计划提出建议,即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控制人口和城市规模、将京津冀区域联防治理常态化、实行行政调控与市场激励双重治理措施。北京清洁空气计划仍然在实施过程中,其政策评估也将是持续性的过程,通过各个阶段的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政策,才能使政策具有更高的效能、效率和公平性。此外,区域性联防治理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运用行政措施和市场激励两种手段来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值得京津冀等地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