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校的历史就是关注学校的未来,不对乡村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对全国学校的价值和地位作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判断。没有对学校历史的深入细致研究,没有对学校所处不同文明时代的不同“土壤”的对比,就不能发掘引领学校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的核心则是一种人本精神。当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现象(问题)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的缺位或错位。教育之所以为人尊敬,就在于其强大的无可替代的内在尊严。教育尊严,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视为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学校精神可以分为学校之独立精神和学校之批判精神。自由精神首先表现为心智之自由,具有自主和自动之意识,有自主的愿望、需求和能力,选择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断地为自己的选择作出调整、力求更大的进步,以获得个体的真正自由,实现健康、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并将自主选择的信念和理想作为个人的权利,而且保护这种权利不能被外部简单否认。凡有自由精神者必有独立精神,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其判断、行动和实践是出自内心的认识,而不是由于权威的压力、组织的标准或功利的诱导。学校批判精神是学校的一贯追求,从性质上来看,批判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为态度、观点和看法。社会责任感的出现和成熟是学校批判精神富有成效的基础。学校精神的变迁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社会文明发展模式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换言之,只有在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学校的人本和独立精神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现今我们学校所遭遇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可以归结为学校精神的缺失,但根本上却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农业文明状态。更确切的说,是处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并存和博弈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