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一直是党中央的工作重心,也是各级媒体的关注重点。文章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为研究对象,对其转型以来的报道进行抽样,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建构的新农村形象。周刊在建构新农村形象时,通过配置各形象的报道数量、呈现多样的报道体裁、选择丰富的报道议题、表达积极的报道态度等方式,塑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普惠政策下蓬勃发展的政治形象,欣欣向荣多头并进的经济形象,原汁原味的文化形象,景美民安的社会形象。在对安化县酉州村、中砥村和绥宁县寨头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新农村》中的政治、文化、社会形象与现实契合度高,但政治和文化形象中个别描述的契合度受问卷发放地实际情况影响。经济形象的契合度次之,特别是对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质量的描述契合度偏低。人物形象的契合度最低,尤其是村官形象。村民对各形象所持认知的主要来源影响其现实契合度,具体形象更多受亲身体验影响,抽象形象则受媒介体验影响更多。通过对安化县、桃江县周刊受众的问卷调查发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形象的传播效果比另两类更佳,由此得出,大量的报道数量可比丰富的报道议题和正面的报道态度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虽然周刊展现了较全面的新农村形象,但由于传统“和”文化、经验报道的理念、周刊与形象被塑造对象(农村)之间非平视效应的影响。仍存在以下不足:形象选择相对单一,政治、社会形象中的议题建构简单,建构区域侧重华东、华中、华北,建构立场以正面为主,消息来源大都为记者。以上也是个别新农村形象现实契合度偏低的原因所在。另外,周刊对新农村形象的描述呈同质化趋势。在呈现政治形象过程中,从标题、导语到行文脉络都遵循着一个较固定的报道模式,创新不够。在建构新农村形象时,记者需兼顾集中与平衡的建构原则,在保证传播效果的同时平衡对报道对象、报道态度和消息来源的选择。还要继续秉持生活化的建构方式,以农民为中心,巧用数据,讲好新农村故事,进而更新经验报道理念。记者还需通过深入基层,加强受众互动来打造立体真实的新农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