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对正义问题的思索就没有停止过。西方社会在这方面的思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梭伦等先哲们都有过关于“正义”的论述。比如:梭伦就认为正义的首要目的是社会秩序稳定,其内容是社会至善或“给一个人所应得”。他说:“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财有势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公正地占据优势。”1971年,著名社会学家罗尔斯巨著《正义论》问世,世界理论界对于“正义”这个以古老的问题的兴趣,再次被点燃。反观中国,尽管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一些朴素的义利观,然而,学术意义上对正义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日益明显,正义遂被人们提上研究日程,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也由此开始。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马克思批判汲取了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及其正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前人正义思想的继承阶段。在他的博士论文及《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正义及古希腊正义理论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正义。第二个阶段是批判自由主义正义观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始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也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打下了唯物主义的前提。而《德法年鉴》时期,是其,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的展开、深化阶段,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第一次从物质关系视角出发对深入解剖、批判自由主义的正义观;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奠定了其正义思想的共产主义方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则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萌芽阶段标志。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形成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的完成标志。第三阶段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对拉萨尔、普鲁东以及杜林的正义思想批判展开的。由于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建构在其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故而,无论何种形态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都会被其批判。在梳理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后,我们再对其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个概览。第一,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在研究正义问题的范式上的一次飞跃、方法论上的革命。第二,马克思研究正义问题的出发点是物质生产。从物质生产出发考察正义,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决定了正义的实质:正义是人们对分配及经济利益关系的价值评价;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物质生产决定了正义的阶级性、历史性。第三,马克思的正义理想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对非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扬弃。他并没全盘地否定、抛弃所有正义。作为无产阶级理论家的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他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第四,马克思正义思想本质特征是批判性与实践性。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性及实践性是有机地统一的,批判性不仅是指马克思正义观建立在对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批判的基础上,也是指通过实践改变一切不合理、不正义的现实从而建立正义。这同时也是其实践性的一种反映。马克思基于现实历史中人的正义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并从这种辩证统一中把握社会正义的发展归属。总之,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是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与正义相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