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分离IBV各地的流行毒株,建立IBV的系列诊断鉴定方法,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大片段单链RNA RT-PCR研究方法,对其中一些毒株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从IBV的基因和蛋白质分析研究出发,对我国目前IBV流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毒株的致病特征、变异毒株和野毒株的流行现状以及我国IBV各地分离毒株之间的系统发生进化关系与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为对IBV的有效预防提供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我国主要省市自治区IBV地方流行毒株的分离与鉴定:收集了上海、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新疆、安徽、贵州、山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48个发病鸡群的病料并进行了分离病毒,完成了各病毒材料的基本流行病学背景调查工作。2.IBV几种诊断鉴定方法的建立:建立完善了IBV病毒鉴定的系列诊断方法。包括: (1)鸡胚矮小化实验:将各病毒材料分别接种9-10日龄SPF鸡胚,传6-10代,在接种后第7天观察鸡胚有无侏儒胚、羊膜增厚、肾脏尿酸盐沉积等特征性病变。 (2)Dot-ELISA鉴定:用混合IBV单克隆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斑点ELISA试验,直接从感染尿囊液中检测IBV粒子。 (3)核酸探针杂交:将IBV S1基因和N基因分别进行地高辛标记,制备出两种IBV核酸探针。采用核酸探针斑点杂交试验(Dot-blot)检测尿囊液中的IBV核酸。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的附和率比较高,其中鸡胚矮小化实验有一定的非特异性,Dot-ELISA和Dot-blot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 3.IBV基因组RT-PCR方法的建立:建立了稳定的IBV单链RNA基因组RT-PCR方法,利用此法可以扩增出多株IBV基因组的不同基因,重复性较好。并且对其他RNA病毒的基因组扩增有借鉴价值。 4.完成了10个IBV地方分离毒株的全长u基因扩增工作,并完 成了其中7个病毒株的完整SI基因序列测定工作,获得了这7个毒 株的毒株的完整SI基因克隆质粒,6个毒株的完整SI基因序列被美 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州CBI)GenBank收录。 5.扩增出3个IBV地方分离毒株的N基因,完成了其中1个毒 株的N基因序列测定工作。 6.我国IBV地方流行毒株的病原生态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将我国的IBV地方分离毒株的基因与氨基酸序列与典型血清型标 准毒株的基因与氨基酸序列综合分析和评价,将IBV各地区流行毒株 分为3群,这3群毒株代表了ISV流行毒株的3种可能来源:第一,由 传统疫苗株变异造成毒力变化而引起新流行的毒株(工 群毒株)。此 群毒株与疫苗毒株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其毒力增强的原因可能是一 些关键位点的变异。第二,自然界流行的野毒株(11群毒株),此群 毒株与其他血清型毒株的亲缘关系比较远,可能是我国特有的野毒株 或从国外传入的新的流行毒株。第三,与疫苗毒株有一定亲缘关系的 流行毒株 * 群毒株),此群毒株与疫苗毒株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比 1群毒株要远一些,估计此群毒株可能是野毒株与疫苗毒株基因重组 或替换的结果。 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IBV流行毒株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分布不 均衡。亲缘关系很近的毒株在地理位置上却不一定相距很近,亲缘关 系较远的毒株地理位置却不一定相距很远,没有明显的地理和时间分 布的规律可循。 另外,各病毒株的组织嗜性和亲缘关系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既临床表现分别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的IBV毒株在SI基因序列 和蛋白质氨基酸构成方面,未见明显的差异,同群毒株中各种组织嗜 性的毒株都有。这表明不同组织嗜性的毒株,其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 差异可能并不很大,决定病毒亲嗜性的氨基酸只要发生很小的变化就 可能引起致病表现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