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寻求变革的心情十分迫切,面对外来优势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民族“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意识”所取代。文化上的自卑心理,使他们认为汉字的繁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清末以来,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和国语罗马字运动以及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文字改革运动相继发生。其中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推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早期来到苏联的中国共产党人,目睹了拉丁化新文字在苏联扫盲运动中取得的成绩,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创制了“中国拉丁化字母”。拉丁化新文字先是用于在苏中国工人的扫盲中,效果显著;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心情更为迫切,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对于其它文字改革方案的惨淡收场,拉丁化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1940年在延安市和延安县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在全边区全面推广的理论宣传和组织设置等准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文字被边区政府赋予与汉字同等的法律地位,拉丁化新文字教员培训工作也适时开展,为了拓展拉丁化新文字的使用空间大量的新文字刊物先后创办等等,使得全边区学习拉丁化新文字的热情看似十分高涨;但是1941年新文字扫盲的成果却并不让人乐观。1942年针对1941年边区冬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正办法,推广范围也收缩到延安市和延安县;但扫盲结果却依然不容乐观,最后在1943年悄然落幕。虽然之后拉丁化新文字在全国各地都陆续推行,一直到建国后也还有人依然热衷于用其来扫盲,但它最终还是被汉语拼音方案所取代。汉语拼音方案,在肯定汉字地位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代文字改革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验教训,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比在识字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汉语拼音方案,应该能够发现,对待传统汉字和外来文字的态度,以及能否满足民众的需要,是文字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对新文字与汉字关系的解读,为认识拉丁化新文字推行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对本土文化地位的不恰当认识应该是决定拉丁化新文字及其运动走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