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而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却尚无有效处置对策。在这种背景下,溶胞技术应运而生,并因其优异的特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这种技术能够促使污泥絮体里的微生物污泥分解,释放出胞内物质,从而达到生物污泥分解的目的。同时溶胞技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配合不同污水处理工艺促进隐形增长,提高污泥减量的效果。臭氧对微生物杀伤力强,是溶胞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用其渗入细胞壁导致细菌有机体结构遭受破坏从而死亡,使污泥胞内外物质溶入溶液中,能够让污泥特性改变,还有机会形成新的剩余污泥量减排处理工艺。本文通过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试验,研究其相关作用机理,并探索将臭氧和酸解、碱解耦合作为溶胞手段应用于污泥减量中的可行性及其性能特点。采用质子交换聚合物膜电解法(PEM)产生臭氧,通过静态试验的方法考察臭氧破解剩余污泥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臭氧化反应时间的增加,污泥微生物细胞裂解,胞内物质进入到污泥溶液中,污泥固体物质减少,使得TS和VTS均显著下降,处理40min后,其去除率分别达到57.33%和72.76%;SCOD前30min呈线性增长,通入臭氧60min后,由处理前的3501.24mg/L上升到6298.32mg/L,增长率达79.88%;SV30及滤饼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剩余污泥的沉淀性能及脱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污泥混合液的pH值由处理前的6.85下降至5.75。对试验结果的讨论发现:合理控制氧化反应时间,可获得良好的减量化效果。最佳臭氧化时间为30min。在对不同氧化时间下污泥絮体尺寸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臭氧化时间的增加,污泥粒径分布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结合对污泥上清液中溶解性多糖含量的变化数据,认为污泥絮体的二次凝聚与胞外聚合物(EPS)中的高分子物质有关,即臭氧的投入首先使EPS受到攻击,包埋其中的微生物细胞死亡裂解,释放出蛋白质、多糖等具有良好絮凝作用的高分子物质,当污泥体系中众多的小颗粒遇到这些高分子物质时发生二次凝聚,从而导致污泥粒径的增大。为提高臭氧对污泥的溶解率,本文提出将臭氧与酸解、碱解联合对剩余污泥进行溶胞处理,分析比较了臭氧30min、臭氧+酸解30min、臭氧+酸解18h、臭氧+碱解30min、臭氧+碱解18h等几种溶胞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臭氧化30min的污泥破碎率为21.97%,释放的多糖浓度为28.07mg/L,相比处理前的污泥样品,其液相多糖含量增幅为7.75%。相比单纯臭氧化处理,臭氧与酸解、臭氧与碱解的联合处理对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臭氧+碱解18h的溶胞效果最好,污泥的破碎率最大,达到36.32%,释放的多糖浓度最高(约138mg/L,增幅为40.81%)。在粒径分布上,臭氧+酸解、臭氧+碱解对污泥粒径的削减程度均优于单纯臭氧30min处理,其中臭氧+碱解协同处理污泥的粒径减小得最多,臭氧+碱30min、臭氧+碱18h的处理下,污泥颗粒的平均直径分别下降23.4%和37.7%,而臭氧化30min的降幅仅为10.5%。通过显微镜观察,臭氧+酸解后污泥絮体结构变得松散,并随着酸解时间的增大,污泥絮体结构进一步解体;而臭氧+碱解处理后絮体结构完全被破坏,呈现碎片状态,絮体结构在显微镜下基本看不出来。总体而言,臭氧+碱解比臭氧+酸解,在剩余污泥溶胞减量上的效果要好,且污泥的破碎率随着碱解、酸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另一方面,臭氧+酸解能明显改善剩余污泥的过滤脱水性能,而臭氧+碱解则会造成污泥混合液粘性增大,不利于污泥的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