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麻疹孪生球菌属于孪生球菌属,是人体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共生菌,由麻疹孪生球菌引起感染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从一位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血培养中分离出来的麻疹孪生球菌,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析麻疹孪生球菌分离鉴定的过程,提高临床上对血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在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更需要受到关注。 方法:通过对由麻疹孪生球菌感染引起的一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阐述该菌培养鉴定的过程,同时检索相关文献,探讨由麻疹孪生球菌引起的感染的种类和特征,以及血培养检查在临床上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性。 病例概述:患者,男,38岁。因发热25天,反复活动后气促于2013年5月15日入住我院。患者于30年前出现反复活动后气促,约爬4—5楼后可诱发,经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及特殊治疗。2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畏寒、寒战,伴全身酸痛、乏力;伴出汗,无午间盗汗,无胸痛、胸闷、心悸,无咽痛、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曾在当地医院予输液治疗(用药不详),仍反复发热;患者到我院就诊,查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周部缺损;近缺损口处的主动脉瓣及右室面内异常回声,考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血常规显示:WBC11.27×109/L,中性粒细胞75%;超敏C反应蛋白41.06mg/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办理住院前在我院急诊进行连续两套血培养,即5月15日和5月16日两次血培养,每套血培养为双侧双瓶(即左右侧肢体各做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总共4瓶),两次血培养时间间隔>12小时,均培养分离显示: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m)生长。确诊为麻疹孪生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结果: 1.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Duke临床标准,本病例有三个主要指标:独立两次血培养阳性,有典型病原体麻疹孪生球菌;持续菌血症(>12小时);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赘生物。 2.本病例患者存在心脏基础疾病,即先天性心脏病,以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起病,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感因素。 3.多数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大都存在牙科或者口腔病变或者心脏的基础疾病等。 4.由麻疹孪生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比较罕见,从Pubmed和万方数据库,可以搜索到国外有24篇关于麻疹孪生球菌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年龄在9至84岁之间,大多数病例累及的瓣膜为自体瓣膜,主要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有三例除外,累及植入瓣膜,大部分起源于口腔的感染,而且患感染性心内膜炎之前大多有心脏的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肥厚型心脏病、主动脉瓣先天性二叶瓣等等。国内大概有6个病例报道,年龄在26岁至70岁之间,基本上也是起源于口腔的感染,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高血压等等,病变常常累及主动脉瓣、升主动脉和二尖瓣。 5.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复习,麻疹孪生球菌除了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还可以引起脑脓肿、感染性休克、脓疮、肺炎、切口感染、败血症、肝脓肿、关节炎、脑膜炎等等。 结论: 1.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病原微生物的变迁,使得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临床表现已不十分常见,因此,对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早期及时的做血培养的检查是极其重要的。 2.对患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而且有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应及时做血培养检查。 3.超声心动图和阳性血培养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4.由于麻疹孪生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为敏感,因此只要明确病因,治疗上并不会很困难。 5.对于血培养的检查,必须严格按照血培养的技术规范操作,才能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血培养的污染几率,以此降低血培养假阴性与假阳性的结果,可以在临床的诊治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