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共掺生物炭电极材料的改性水热法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耗殆尽,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超级电容器因具有功率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稳定性高等优良性能,在混合式动力汽车、轻便式电子设备、智能电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低能量密度仍然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所采用的炭材料决定的。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是有前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是简单、廉价的制备方法一直是一个挑战。此外,考虑到环境因素和经济价值,理想的电极材料应该衍生自可再生资源。农业废弃物、食品残渣、生活垃圾、污泥等废物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公众利益的同驱发展。此外,生物质原料成分复杂、不稳定,也导致了碳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生物炭的定性、定向制备。本文旨在通过新颖、简单、高效的改性水热方式获取高稳定性和高比容量的多孔炭材料。创新性研究内容如下:1.N、O、P、S-榴莲皮基四原子自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以废弃榴莲皮作为生物质原材料,采用改性水热法来制备多孔碳。在磷酸体系中,选择特定的碳化温度和固液比,物料自动形成两个界面,即上层为亲气反应和转化界面,下层为粘稠的液固反应相。后续经高温裂解,制备得到N、O、P和S四原子掺杂的多孔碳。N和S元素来源于原始生物质,O和P元素分别来源于溶解氧和H3PO4反应介质。利用这种独特的制备策略,获得的炭基材料拥有高达1809.32 m2·g-1和1672.24m2·g-1比表面积,且表面形成了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可以增强炭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稳定性和亲水性。采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在三电极体系中分别以铂片和饱和Hg/Hg O电极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所制的多孔碳材料作为工作电极,电解液为6 M H2SO4和6 M KOH,室温下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所得生物炭在H2SO4电解液中1 A·g-1时的比容量为433.70 F·g-1;其次,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10 A·g-1下经过10000个循环稳定性保持106.70%。在6M H2SO4和6M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从1 A·g-1增加到10 A·g-1时,电容保持率分别为83.19%和73.75%,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随后,将其集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设备,使用6 M KOH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呈现158.20 F·g-1比容量;在1V的电压窗口和500 W·kg-1的功率密度下可获得最大能量密度为21.97 Wh·kg-1。2.N、O、P-芒草基三原子自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为探究采用相同的亲气反应界面实现不同材料的定性、定向制备,实验以不同的生物质做原料,以期获得此制备方法的普适性。采用芒草作为生物质基原材料,通过调整固液比例来获取亲气反应界面。分析亲气界面反应制备得到的炭基材料和水热体系下获得的炭基材料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采用亲气反应界面依然可以有效获得高比容量和较好倍率性能的多杂原子掺杂炭基材料。在三电极体系6M H2SO4电解液中通过亲气界面反应得到的炭基材料,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拥有552.57 F·g-1比容量,电流密度从1 A·g-1增加到50 A·g-1时,电容保持率为84.15%。本研究为获得杂原子自掺杂的高稳定炭基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土地财政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影响有待发掘。在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助推下,尤其受到1994年以财政集权为特征的分税制改革的影响,地方
随着教育信息化3.0的逐步推进,智慧课堂成为了云教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代表。通过介绍智慧课堂的教学实现工具--雨课堂,从实现架构、课程模式,结合软件
<正>所谓自主学习导学资源是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音频、视频(微课)、文本(活动单、导学案)、动画教程、信息学习平台等丰富资源的载体,当这些载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因此。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探索文言文
当前,沟通与协作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21世纪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自然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我国已将此目标渗透到了各级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科学是小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2017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强调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