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结构及光合酶活性研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试材,对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4月13日至6月2日)茎秆进行取样,采用组织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毛竹茎秆进行结构研究;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叶绿体分布进行观察;同时测定了毛竹茎秆中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的变化。结论如下:1.毛竹茎的组成包括表皮、下皮、基本组织、还有很多散生的维管束,每一维管束的周围有纤维构成的鞘;电镜观察发现,毛竹茎秆中有发育良好的叶绿体,且随着毛竹发育进程的推进,叶绿体的数量变多、体积变大,具有发达的基粒片层结构。2.毛竹茎杆中的叶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组织中,此外维管束鞘周围的细胞内也有叶绿体的存在,此特征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同时,随着茎秆的不断生长,茎秆外层不同部位(顶部、中部、基部)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P <0.01)增加,而茎秆内层,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同一时期,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大小依次为基部>中部>顶部,茎秆内层不同部位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3.在毛竹出笋10d时,茎秆不同部位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较高;随着毛竹生育进程的推进,Rubisco初始活性、Rubisco总活性和RCA均极显著下降(P <0.01);30d之后,茎秆外层Rubisco活性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而茎秆内层Rubisco活性继续降低,生长至60d时,接近于零。在毛竹生长初期(10-30d),茎秆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生长30d之后,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PEPC活性值相近,较稳定的保持在0.1466μmol·g-1·min-1附近。同时,茎秆外层不同部位的PEPC/Rubisco活性比值则随着茎秆的发育逐渐升高,生长至60d时,顶部、中部和基部的活性比值分别达到14.94、12.83、20.53,均明显高于C3植物叶片的比值。由上述结果可知,毛竹茎秆中具有重要的C4光合酶PEPC存在;结合毛竹茎秆内存在大量散生的维管束,且具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毛竹茎秆内可能存在C4光合途径,此途径可能是毛竹具有高效碳同化特性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前常用的水深遥感反演模型有对数线性模型和对数转换比值模型,近年新发展了一种改进的对数转换比值模型。本文分别选取不同水体类型的蜈支洲岛和槟城为研究区,基于Geo Eye-1多光谱影像开展如下水深反演研究:首先对改进的对数转换比值模型进行水深反演能力验证,然后从三个维度对三种模型反演能力进行剖析与比较。研究表明:(1)改进的对数转换比值模型基本可以真实的反映水下地形变化,且反演水深与真实水深差值绝大
随着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日益普及,关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传统的碳负极材料因其低比容量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需要,非碳负极材料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