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两国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往来就很频繁。义理这一概念就是随着中国的书籍传入日本的。东渡日本之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它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汉语里的意义。字典《广辞苑》对“义理”的解释:①道理、情理,②意思、意义,③(儒教)人间正道,④不得不做的应酬,⑤结成血缘关系相同的亲属关系。由此看来,“义理”并不是单纯的词汇,而在其中包含了日本特色的文化以及伦理思想。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指出:义理原本是武士的武德。源了园则认为义理是在日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义理这一概念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即使是日本人也感到其含义,内涵,范围模糊不清。为何义理传入日本之后变得如此复杂?本文试图从各个历史阶段出发,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以探讨义理在日本的历史变迁。本论文共由“序论”、“义理的源流”、“义理思想的本质”、“义理在日本的历史变迁”和“结论”这5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动机,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追溯了义理思想的源流。义理思想起源于中国儒学,原本的含义着重于道义,正义。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发展,义理在中国的含义已经演变成①情理、礼仪,②意思、意义,③道义,人应该走的正义的道路。对比前面提到的日本“义理”一词的字面含义,可以得知义理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加入了日本式的东西。其中的很多内容已经远远偏离了原本的含义。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有关义理思想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观点。然后,分析了义理的具体含义,探讨了由义理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日本独有的还是具有普遍性的,最后理清了义理与人情的关系。第四部分,通过历史进程来纵向的分析义理在日本的变迁。首先,阐述了武士的义理。传入初期,日本完全吸收了中国义理的含义。但,随着武士集团的逐渐抬头,义理思想从“义”开始有了分歧。“人应该走的正义的道路”被具体化为武士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原来,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对下属武士的支配,提倡武士应重义理弃利欲。此处的所指的义理即武士要尽自己的本分,对主公尽忠,同时保住武士应有的名节。而当武士为主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之时,主公也应该将武士纳入自己家族内部。到了江户后期,武士阶级逐渐衰落,町人阶级渐渐兴起。由于町人很注重人际关系,礼尚往来,此时,町人的“义”就指的是要注重人际往来,于是衍生了“不得不做的应酬”这一意义。而明治时期,义理思想被帝国主义所扭曲,成为军国主义迷惑民众参与战争的利器---要在战场上对国家、天皇尽忠。最后,解析了现代日本社会义理文化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结尾部分,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得出义理概念日本化的进程,并揭露了日本式义理中的局限性和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