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子的使用已融入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在人类文明的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镜像文化。在镜子/镜像与人的历史性存在中,无论是柏拉图“洞穴”说、“那喀索斯”之谜,还是拉康的镜像理论,人类一直在视与听中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人类的映像世界中,观看成为人的一种本能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正与人类基本认知的手段相契合。在电影中设置的镜子场景,正是电影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一种自我的“凝视”对人类映像世界的反观。因此,对电影中“镜子”意象的审美意义的探讨和研究无疑会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视与听,并对人类的自我认知与世界映像的认同有深层的思考。本文试图运用美学、电影学、符号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电影中“镜子”意象的审美意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探讨了镜子/镜像与人的历史性存在。人类的视听与映像世界,从柏拉图“洞穴”说,到拉康的镜像理论,都可以得到理论支撑。而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无论是真实的镜子,还是类镜子与拟镜子都具有其独特的表征意义,并与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镜子/镜像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电影中“镜子”意象的类型。在电影美学的基本原则和电影视听时空的基本特征下,并结合具体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镜子”意象的类型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从直呈时空的角度看“镜子”意象;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镜子”意象;从“心灵意趣”的角度看“镜子”意象;从文化蕴涵的角度看“镜子”意象。第三部分探讨了电影中“镜子”意象的运用。首先分析了日常照镜子与电影中的“照镜子/注视镜子”的联系和区别;再次重点分析了“镜子”在电影中的运用。从电影视听本性的角度,分别探讨了“镜子”意象在镜头组合中的作用以及“镜子”意象在电影中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由于“镜子”场景的设置,电影作为视听语言将会产生新的时空变化并延伸出新的美学意义。第四部分叙述了从电影镜像的不同境域看“镜子”的意象。在“镜像”之内,“镜子”场景的设置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构思,并且是电影工业技术下的一种个性化的映射。而正是在这种技术下的映射中,人对镜“凝视”,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在“镜像”之外,银幕与镜像也形成了一种人生大映射。特别是数字电影的来临,通过电影“镜像”,电影的视听将会改变观众对“银幕”的重新认识以及接受心理的变化;并且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把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