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服,即“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到明代,在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根据形制,汉服可以分为衣裳制、衣裤制、衣裳连制、通裁制以及各种罩衫单衣。形制特点包括交领右衽、绳带系结、宽衣博带、大襟。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汉服复兴的出现,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大众往往把汉服定位为戏服、古装,一种拖沓冗长、与现代主流生活方式不符的服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可见汉服的影子,如现在备受关注的和服、韩服,现代风靡全球的空手道服、跆拳道服,还有几乎人人都会接触到的睡袍。因此,了解大众对汉服的态度,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如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凝聚力和爱国心;促进人们对本民族传统的了解,加深民族感情;促进现阶段祖国的道德文明建设;带动我国的服装产业的发展等等。本研究在西南大学招募69名手指运作正常、矫正后视力正常、自愿来参加实验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汉族男性16名,汉族女性20,少数民族男性19名,少数民族女性14名。通过内隐认同实验来测量大学生对汉服是否内隐认同;通过内隐偏好实验来测量大学生对汉服是否内隐偏好:通过内隐认同实验和内隐偏好实验得知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处于哪一个阶段;自编大学生对汉服的外显评价前、后测问卷来了解大学生对汉服的外显评价,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了解汉服知识对大学生汉服态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大学生总体对汉服的内隐认同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不同民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认同态度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总体对汉服的内隐偏好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不同民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偏好态度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对汉服的了解程度M=2.875,喜欢程度M=3.421,穿着意愿M=3.406,说明大学生对汉服了解程度中等偏下,喜好程度、穿着意愿中等偏上。经过5分钟观看汉服解读PPT之后,大学生对汉服的“了解程度”、“是否喜欢”、“是否愿意穿着”等外显评价均有极其显著提高。4)在“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服饰为我国的国服?1、汉服;2、中山装或旗袍;3、设计新的国服;4、其他。”选择汉服作为中国国服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0.6%,位居首位。因此:1)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认同但不喜欢,而且不同民族、性别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服知识缺乏成为大学生汉服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3)经过5分钟汉服审美文化解读以后,40.6%的大学生赞成用汉服作为中国的国服,在“汉服”、“中山装和旗袍”、“设计新的国服”和“其他”四个选项中位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