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文学改写蓬勃发展,然而,国内外翻译界对此现象却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翻译学者勒菲弗尔提出操纵理论,强调翻译就是改写,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制约着翻译/改写活动。国内学者从此借助其理论讨论文化层面里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偶尔也涉及文学改写研究。然而,总体而言,改写依旧与翻译混为一谈;文学改写的研究角度也始终局限于政治、文化等方面。
本篇论文以文学改写为研究对象,借助消费文化理论对比分析谭恩美的新作《拯救溺水之鱼》与其中文改写本《沉没之鱼》,力图展现消费文化对文学改写活动的深远影响。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消费文化已经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改写过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改写者力求突出文学作品的商品性,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以获取最大的市场占有率。
本论文将围绕政治、道德和诗学这三个话题,讨论谭恩美的英文原版与蔡骏的中文改写版之间的差别,指出改写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改写策略,创造出符合中国读者消费需求的中文本。蔡骏作为中国原创悬疑小说家,在畅销小说界小有名气。2005年,他受北京出版集团之邀,在文本已经字字译成中文的基础上,改写谭恩美的小说,赋予小说蔡式风格。出于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考虑,蔡骏将原文中的政治描写与性描写或是删除或改成其他内容。在中文改写本中,他也保留了当代畅销小说的特征,诸如文本的互文性、可读性等,并体现了他作为悬疑小说家的个人创作特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式消费文化已经渗透进中国市场。研究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学者的一项使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改写现象尤为值得研究与讨论。通过成功改写外国畅销小说、并在中国市场上赢利,蔡骏做出了实现这一使命的尝试,他采用的策略也给后来的改写者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