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正确诊断冠心病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冠心病防治的基础。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拟诊冠心病时需作一系列检查,首先考虑无创检查。随着无创性检查方法本身的完善和发展,其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国内、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总体评价以及各种检查间相互比较后的价值评估仍未得出确切结论。本课题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01年6月我院收治的可疑冠心病患者81例均行ECG、CAG检查,其中行ECT检查者30例,分析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以期提高早期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从而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见:SPECT诊断CHD敏感度与静息ECG有极显著性差异,特异度二者差异不显著,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SPECT检查阳性率亦增加,而静息ECG检查阳性率不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1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有典型的症状、心电图变化,而冠脉造影正常。 静息心电图是最早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方法。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检查技术和方法,但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改变时便于反复检查及时捕捉其变化,并能连续动态观察或进行各种负荷测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因此心电图仍是对冠心病诊断很有价值的方法,但对诊断冠心病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对CAD的诊断阳性率报道不一,本研究典型ECG的总阳性率仅为43.14%。近年来,有大量资料证明心肌缺血所致心绞痛可以不伴有缺血性ST 段改变,单纯通过ST-T异常诊断冠心病容易漏诊,临床诊断须谨慎。因此,对于有<WP=22>易患因素又有典型病史者,即使ECG正常也应尽早进行其他检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无创,方便,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估心肌活力的无创检查方法。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的损伤是一个从可逆性损伤到不可逆性损伤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心肌缺血发生的程度、速度、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周围组织血流状态的不同,可出现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梗死,顿抑心肌还是冬眠心肌均属于存活心肌。心肌细胞的损伤是可逆性的,一旦供应这些心肌的血流量得到恢复或氧供得到增加,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将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而心肌梗死是心肌灌注、功能和代谢均明显受损,心肌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性的,即使血运恢复.也不可能改善局部和整体功能。准确无创地鉴别存活心肌和梗死心肌,对冠状动脉搭桥或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估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灌注显像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显示心肌的血液灌注状态, 通过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对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及缺血范围有高度敏感性。检查结果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较大,阴性者有利于除外冠心病,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较高,但其特异性不强,目前还不能取代冠状动脉造影。目前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我国于1973年在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先开展了这项新技术,现已在全国众多医院较广泛地被采用,但在我国基层医院尚不能普遍采用该方法诊断冠心病。该方法存在创伤及一定的风险性,且作为显像手段,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提供冠脉形态学方面的信息,不能显示直径0.6mm以下的小冠状动脉病变。另外,观察者之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次观察对狭窄病变程度判断上的差异,是冠状动脉造影在应用上的另一限制。研究中有1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有典型的症状、心电图变化,而冠脉造影正常,冠脉造影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准确的诊断标准。有典型<WP=23>胸痛的病人冠脉造影可能是正常的,冠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不一定绝对没有冠脉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侧重于冠状动脉的解剖形态的改变,对冠状动脉循环尤其是微循环状态、冠脉储备功能难以了解, 而且对大冠状动脉的造影结果与病理所见亦并非完全一致,如病变弥漫不能正确找到和狭窄相比较的正常动脉段时,检查易出现误差。可见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方法的问世,作为评价冠脉病变的辅助方法补充冠脉造影所无法了解的形态学和功能方面的信息,心肌声学造影(McE) 可评价心肌灌注状态,观察心肌缺血的分布与转归,判定心肌存活性等。一般冠心病人静息状态下轻度心肌缺血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能为阴性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经静脉无创超声造影将改善冠心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使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无创诊断获得突破性进展。经静脉McE目前已开始试用于临床,并已得到多数学者肯定,这种技术由于无创安全、有效和价格相对低廉,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在发病率日益增加的冠心病的深层次诊断方面,临床应用将逐渐增加。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清晰的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所处的部位、狭窄程度和性质.从而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