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在国外也有重要影响。其英译本据说有近40种。随着儒学研究在大陆的重新振兴和典籍翻译研究的升温,《论语》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引起国内汉学界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研究人员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论语》的英译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三类:社科期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论文集中刊载的文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译本语言层面的研究,属于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从解构策略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还不多见。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始终关注于某种中心和在场,这种对中心的痴迷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主要表现出如下四点:1)恒定不变的原文观,2)意义的线性传递,3)译文对原文的镜式再现,4)原文/译文的二元对立。作为对此一传统的强烈质疑,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其中的异延(differance)、播撒(dissemination)、踪印(trace)、增替(supplement)四种策略对翻译理论影响巨大。本文试图以这四种解构策略(异延、播撒、踪印、增替)、本雅明以及勒弗菲尔的翻译思想为基础,从异延、播撒、踪印、增替四个角度出发,重点对理雅各、威利、刘殿爵、雷蒙·道森、黄继忠五人英译本中《论语·学而第一》中个别词、句的翻译以及译者的注释进行考察。第一章介绍了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本文的主张、方法论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论文中用到的《论语》中、英文文本进行简要介绍,并追溯了《论语》的英译情况。第三章从异延的角度出发,考察《论语·学而第一》五种英译文对个别词如‘仁’‘道’、个别句子如‘学则不固’的翻译。通过对这些字句之翻译的考察,作者认为原文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中心。相反,在每次阅读过程中,原文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原文始终处于无穷的差异运动。因此,每次阅读产生的意义都可能不同。由此,原文的意义就不可能充分在场,而是处于无穷的延宕运动中。是为翻译中的异延。第四章从播撒的角度出发,考察《论语·学而第一》五种英译文对词语如‘禮’‘君子’,句子如‘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的翻译。通过对这些字句之翻译的考察,作者认为意义并不像解构主义之前的翻译理论声称的那样是一种直线的传达。相反,每种译文都只是由译者出于种种考虑暂时固定的。因而如同播种一样,意义四处播撒,从而产生无穷的语义效果。第五章从踪印的角度出发,考察《论语·学而第一》五种英译文对词语如‘传’‘三’,句子如‘子贡曰。贫而无諂。富而无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的翻译。通过对这些字句之翻译的考察,作者认为任何一种译本都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印,如早期文本的踪印、过去的注释家的踪印等。第六章从增替的角度出发,考察《论语·学而第一》五种英译文对词语如‘仁’‘禮’,句子如‘父在觀其志。父没觀其行’的翻译。通过对这些字句之翻译的考察,作者认为翻译中并不存在原文/译文的二元对立。相反,在原文与译文之间以及各种译文之间甚至译文与译者注释之间应提倡一种共存、互补的新型关系。第七章为结论。首先通过总结全文,作者重申了由《论语·学而第一》五种英译文中个别词、句之翻译证明为有效的异延、播撒、踪印、增替这四种解构主义翻译策略。其次,作者讨论了本文的局限以及尚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