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文苑是五十六个民族文学组成的。只有让各民族的文学百花齐放才能使中国的文学丰富多彩。傣族和藏族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体裁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给人启迪和遐想。通过对两民族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不但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加强国内民族间的理解,有助于全民族的团结。故事系列《召树屯》是焦辰龙根据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改编而成,《召树屯》也称之为《孔雀公主》在傣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妇孺皆知,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作品通过神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叙述了主人公召树屯与婻木诺拉的悲欢离合的爱情,塑造了傣族人民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诺桑王子》故事深受广大藏民的喜爱,乃至家喻户晓,一直以来以藏戏的剧目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以其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演绎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诺桑王子》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因为多人长时间的不断丰富,以其精彩的内容深得藏族人民喜爱。尽管两部作品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具有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故事情节,更值得惊奇的是两对主人公如出一辙。难道出现这种情形只是出于偶然吗?基于这种想法,通过对两部作品的阅读分析,参考有关资料认为两部作品有不解之缘。它们的发源地并不是傣族与藏族,它本是印度民间故事,是被佛教徒因宣传佛教教义的需要而加工成为佛本生故事,经过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途径分别传播到傣族和藏族民间。因此它们属于同源异流故事。两部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民族化,地域化而最终成为优秀的两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本篇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采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运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论对傣族《召树屯》藏族《诺桑王子》两部故事进行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主题阐释、艺术特征方面的比较,找出类同特征。第二章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法,翻阅有关资料考证两部作品共同出自同一发源地。公元一至二世纪形成的《摩诃婆罗多》中《鸟》为故事的原始形态。公元三世纪吴国康僧会编译成佛本生故事《六度集经》中《须罗太子本生》讲《皇孙与天乐女》的故事与《鸟》的故事一致。由此可见,它是印度民间故事被佛教徒选择加工所使然。唐代义净编译印度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三,十四里发现《善财和悦意的故事》与两部作品情节一致。《诺桑王子》前言所示是根据《大藏经》律藏中的《诺桑本生》及十三世纪译为藏文的《菩萨本生如意藤》中六十四品《诺桑本生》中的故事改编而成。早在印度梵文本《菩萨本生如意藤》译为藏文之前就有催成炯乃白巴所译成藏文的佛本生集《三十五个本生》,其中《紧那丽女与诺桑》故事与《诺桑王子》内容完全相同。由此可见,《诺桑王子》的来源并不单一而是有其他更多来源。对傣族的《召树屯》而言,清迈僧人编写成《五十个故事》由于地域等原因经过南传佛教路线传入傣族形成了《召树屯》。两部作品分别是由南传与北传佛教线路传入两民族的本生经故事的延伸。第三章结合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造成这些异同的历史文化根源。两篇作品表达了当今社会,纷繁错乱的都市人群的心灵所向。《召树屯》和《诺桑王子》仍然是中国文苑里放着异彩光芒的花朵,继续供给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