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在SBR不同工况下的释放规律及电絮凝去除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o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污泥法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然而其二级出水中含有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microbialproducts,SMP)含量过高时会降低出水水质,加重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以及消毒副产物生成风险。其中,活性污泥法过程中的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温度(Temperature,T)是影响出水中SMP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SBR工艺为平台,系统探究SRT、HRT、T三种关键参数对SBR系统在60天连续运行期间的SMP释放规律(包括组分和浓度),对照组中三种运行参数的取值分别为:SRT=10d,HRT=12h,T=25℃,并通过电絮凝技术对不同工况下SBR的二级出水进行处理,探究二级出水的优化处理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污泥龄(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处理效果及SMP释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RT变化时,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率及脱氮除磷效率无显著影响;SRT减少至5 d时SMP总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随着HRT降低(8 h),DOC增加至9.8±0.4mg/L,系统除磷效率由87%下降至75%。同时,SMP总量增加,其中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增长至对照组的2.3和1.6倍。(2)随着温度(T)的降低,活性污泥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于对照组,系统脱氮效率在低温(T-5℃)和中低温(T15℃)条件下分别由98%降至45%和71%,除磷效率在T-5℃由87%降至67.5%,T-15℃时除磷效率反而增加,且>90%。同时,T-5℃的SMP总量增至对照组的1.5倍,其中蛋白质含量升高至5.3±0.48 mg/L,为对照组的3.5倍,多糖含量略有增加(1.1倍)。另外还发现,EPS各组分含量均明显降低,蛋白质、腐殖质和多糖分别为对照组的0.81、0.72和0.65倍;T-15℃时SMP中蛋白质和腐殖质含量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0.72和0.68倍,而多糖含量以及EPS各组分无显著变化。(3)通过对不同运行条件下微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微生物受SRT变化的影响不显著,而随着T和HRT的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增加,SOD(Superoxidedismutase,SOD)则受到抑制,导致SMP大量释放;随着温度的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及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种群丰度降低,导致出水中有机碳含量增加,SMP中蛋白质和多糖的组分较对照组也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当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尚在微生物自我调节范围内时,活性污泥释放SMP较稳定(如:SRT-5/15d、HRT-16h),但是超过微生物的承受范围(如:HRT-8h、T-5/15℃),其自我调节体系可能失效,微生物大量释放SMP。(4)通过电絮凝技术处理二级出水,分析处理前后出水水质及SMP组成,结果发现:采用双铝电极,在极板间距为10 mm的条件下分别改变电流密度、搅拌速率和电解时间,以出水DOC、蛋白质、腐殖质和多糖的去除率作为指标获得最佳的参数条件:电流密度为6mA/cm2,搅拌速率为100rpm,电解时间为10min;采用双铝电极及最优参数的条件下处理二级出水,电絮凝作用下脱氮效果不显著,但能够有效降低磷和有机碳含量,其DOC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2%和90%;电絮凝能够有效降低出水中SMP含量,蛋白质、腐殖质和多糖的去除率最高能够达到91%、78%和42%。在满足氮排放二级标准(GB/T 18918-2002)的前提下,采用电絮凝技术能够优化出水水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出水中SMP。
其他文献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因本身粒径小且具有塑料的原本特性,致使其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且不停迁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与威胁。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内陆湖区,湖泊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代表性水体是生态环境研究与保护的重点区域。对青藏高原湖泊中微塑料的研究是内陆湖泊中微塑料和高原环境中微塑料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多项因素的综合评价与筛选本研究选取了青藏高原的12个典型湖泊进行微
学位
建设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泥浆,这些泥浆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废弃泥浆化学固化作用机制不清限制了泥浆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使得固化处理后的泥浆仍被填埋或弃置。本研究以建筑废弃泥浆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烧陶粒化学固化的方法实现废弃泥浆的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泥浆基免烧陶粒固化机制,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泥浆基免烧陶粒制备的最优参数条件,结合免烧陶粒的固化性能表
学位
膜分离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油水分离主流技术,但其仍受膜污染以及膜表而油黏附污染的制约,影响分离效率。而导电膜在电致气泡、电致润湿、电氧化还原等协同作用下,既可实现污染物分离,又具有抗污染自净功能,可有效缓解膜污染问题。但目前利用导电膜进行油水分离的研究较少,对通电膜分离过程中油水乳化液膜污染机理尚不明了。因此,本研究利用聚吡咯与氧化石墨烯改性不锈钢网基底制备导电滤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对
学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提高水肥利用率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γ-PGA作为一种新型绿色高效保水剂,由于其在改善土壤特性、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调控作物的生理代谢、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有巨大潜力,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同时,研究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有利于提高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同时消耗较少的水肥。本文采取盆栽试验,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γ-PGA施加量(J0:0%、J1:
学位
生育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女性就业、保护母婴健康和分担企业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将女性作为生育保险的对象,而忽略了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本文从我国生育保险制度面临的现状出发,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总结已有的经验,对生育保险中的权益性质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为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保护提出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江湖阻隔被认为是导致世界范围内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威胁因素。以往关于江湖阻隔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物种多样性维度,而忽视了功能和系统发育两个多样性维度。本研究以东部泛滥平原湖区为研究区域,选择鱼类和软体动物作为研究类群,开展了江湖阻隔对水生生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东部平原的11个湖泊(9个阻隔
学位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痕量金属难以降解,可沿着食物链累积并在生物体内富集。鲤鱼和鲫鱼是沿黄居民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人们暴露于痕量金属的风险源之一。本研究于2018年7至1 0月对黄河干流开展了系统的水生态调查,在所采集鲤鱼和鲫鱼样品的基础上,测定鱼类各组织(肌肉、鳃、肝脏和性腺)样品中的17种痕量金属(Be、V、Cr、Mn、F
学位
截止2019年我国剩余污泥量已经超过6000万吨(80%含水率),并预计2025年超过9000万吨。剩余污泥不断增多导致污泥处置形式十分严峻,污泥脱水作为污泥处理必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泥体积,从而方便运输和资源利用等。本研究利用热活化过硫酸盐—炭骨架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以实现污泥的深度脱水。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炭骨架颗粒大小、反应时间、过硫酸钠投加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适宜条件。在单因素的相互
学位
印染废水是一种难以处理的工业废水,具有色度高、生物毒性大、有机物浓度偏高的特性。本文通过构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研究了共基质(丙酸钠、淀粉、蔗糖)和悬浮载体类型(聚氨酯填料、聚乙烯填料)对印染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印染废水水解酸化及好氧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产物变化,对比研究了两种悬浮载体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从而完
学位
河流有机碳输运是全球碳循环和水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枢纽,其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是碳循环过程中极为敏感和重要的环境指标,因此成为现今全球双碳背景下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处高海拔和高寒区的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且极具环境特异性与敏感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其河流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碳循环的输移转化。目前对于黄河流域碳循环的研究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