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孔子,无限靠近儒家文化的灵魂。这位“二十世纪的孔子之徒”不仅积极的汲取孔子思想的养分,努力地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且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适时地扬弃孔子的精神遗产。近年来,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宏观性的整体把握而缺乏微观角度的细致考察。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孔子书写为切入口来探讨林语堂对孔子的认识及这种认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认为,林语堂是有着丰富双语写作经验的作家,因此他的孔子书写在“中国’”和“西方”两种历史文化语境下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表现。面向中国,林语堂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承接了新文化运动的余绪,坚持从思想启蒙和精神复兴意义上对国民性进行反思。通过批判国民的中庸性格和“尊孔复古”思想,林语堂打破了孔子头上的偶像光环。在《子见南子》中,林语堂设置了“情与礼”的戏剧冲突,成功将孔子拉下圣人宝座。同时,林语堂还在散文中以“幽默”理论和“近情”哲学重写孔子形象,进一步还原了孔子的“常人”面貌。面对异域环境和异国读者,林语堂表现出了充分的东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极力向西方人宣传孔子。他从普世性的“人文主义”视角来审视孔子,诠释了孔子重人性人情和重现世生活的人文情怀。此外,林语堂也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发现孔子的人文主义缺少灵性和神性,这是他晚年抛弃孔子而回归“基督教人文主义”信仰的重要原因。然而,林语堂的“弃孔”实际上是一种“假弃孔”,因为他后期的小说和传记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孔子思想文化底蕴,具体表现为:一是林语堂在孔子“仁学”的人性论基础上建构出心中理想的人格范型,塑造了一系列“真人性”的人物形象;二是林语堂在继承孔子的处世传统之上表现主人公积极入世的精神;三是林语堂充分观照孔子的人伦传统,着力营构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这充分表明林语堂对孔子的辩证理性态度。林语堂身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书写姿态,在中西文明互鉴中对孔子进行现代性阐释。他的人格主义读法使他能把握住一个实实在在的孔子,而不是被标签化了的孔子,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叩问一个伟大灵魂的过程中,林语堂也诠释了自己的书写价值,为我们架起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