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证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临床研究的全部病例均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一2013年3月的60例住院病人,均为首次发病,并符合失语症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排列表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眼针组30例和常规组30例。对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的听语理解、书写、口语表达、阅读等自身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失语改善的总体疗效及中医常见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常规监测不良反应指标。结果:1.两组病例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分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说明两组病例之间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随机分组效果良好。2.在语言功能的整体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在口语表达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书写能力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5.在听语理解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无统计学意义。6.在阅读能力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7.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8.在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定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眼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9.在失语改善的总体疗效的比较上,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在中医常见伴随症状改善的比较上,两组在口眼歪斜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肢体麻木、痰多而粘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善(P均>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半身不遂、头晕目眩的疗效上,眼针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组均无显著改善(P均>0.05),均无统计学意义。1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或严重的毒副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良好。结论:1.眼针具有改善失语患者语言整体功能的作用,尤其在口语表达、阅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但对听语理解改善不明显。2.眼针具有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但较语言功能改善慢。3.眼针具有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疗效的作用。4.从总体疗效上看,眼针具有改善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及失语严重程度的作用。5.眼针具有在改善其失语同时,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头晕目眩等中医常见症状同样改善的综合作用。6.眼针治疗失语患者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长期得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