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甗作为一种陶质器具,功能上的独特优势使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成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秦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逐步加深,陶甗的形态及功能不断变化,不同区域因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陶甗形态被选择性吸收和改造。本文以陶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先秦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旨在构建陶甗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和区域特征,探究其形态与功能等方面所反映人群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甗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梳理以往的研究简史及相关文献材料,指出此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所涉及的方法及思路,并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确定较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并进行类型学分析。通过研究可将陶甗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期六段。通过比较并结合测年数据,判断第一期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至新石器晚期;第二期年代则为夏商时期;第三期主要为两周或稍晚时期。再次,在分期的基础上,根据形态特征及区域分布趋势将长江中下游地区陶甗划分为五个区域,即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水系区、鄂东-皖南沿江地区、鄱阳湖水系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对区域内各文化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简要梳理,并将该区域陶甗与更大空间范围的陶甗进行对比,在历史大背景下探讨陶甗的起源及传布问题。最后,本文运用统计学、功能形态、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陶甗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试图在使用功能方面对陶甗在区域内的流行进行解析。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商业广告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厂家往往会请一些明星为自己的商品代言,因为这样会利用明星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这些明星中有影
<正> 应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邀请,我们于85年11月赴日进行了鱼虾饲料生产技术考察。在日期间,我们参观了大洋渔业总公司,千叶县饲料厂,尾上机械,伊势水产厅养殖研究所,广岛县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类的来源广泛,主要是玉米秆、稻草、麦秸、豆秸、谷草、高粱秸以及各种藤蔓等,年产秸秆达8亿吨之多,其中用作饲料不足20%,绝大部分被烧掉,不仅浪费资源,
梁启超以历史见证人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 ,专题探讨过义和团运动的前因与后果 ,并且对义和团有所评论。梁启超试图从事物之普遍联系乃至近代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义和团运动
燕子意象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诗人、词人或是描其形、状其态,或是借其抒情。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善于将燕子意象融入词中,形成风流蕴藉的词风。本文通过晏词中燕子意象的
神话作为人类较早的文学样式,它其中包含着许多集体潜意识的东西,而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神话中就是原型,中西方神话的原型意象虽然在形式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却真实地
传统村落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发展所形成,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随着城镇化加速,传统村落正在逐年递减甚至消失,传统村落所包含的建筑、景观、民俗及非
<正> 我国加入WTO之后,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