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货币政策实施后,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依赖于高效的传导机制,而且也需要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社会企业以及消费者等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微观主体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但是现实情况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微观主体的某些行为会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为指导,这种行为所引发的结果有可能会与预期货币政策目标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本文以地方政府为文章的研究主体,分析其因为多种利益诉求存在而产生的投资行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有效传导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我国实际状况说明了地方政府为何会产生投资行为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的角度,包括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说明了地方政府怎样响应货币政策信号,以及对物价水平和总产出等的影响;接着选取合理的经济数据建立了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本文的假设进行检验,最后通过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居民消费在地方政府投资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经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够引致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变动,不同的货币工具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由大到小分别是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相较于扩张的货币政策而言,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收紧的货币政策敏感度较低;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呈现常年增长的态势,并能够带来地方总产出的相应增长,但是同时也牺牲了物价稳定这一目标,引发通货膨胀;居民消费是地方政府投资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中介原因。本文的最后对地方政府科学发展本地区经济以使货币政策有效传导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财税制度和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晋升考核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利行为、提高地方政府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