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可表征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结构或者功能变化的蛋白质,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研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器件,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是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重点。其中,荧光免疫技术有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信噪比高等特点,广泛用于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在光学、电学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在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将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相结合,构建多通道生物标志物检测芯片,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及检测效率,为医学检测设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在微流控芯片中原位合成氧化锌(ZnO)纳米棒并用于检测C反应蛋白(CRP)。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简单的多通道芯片,利用水热法在芯片中合成ZnO纳米棒。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局部加热和整体加热)、合成时间(0.5 h,1 h,2 h)和生长溶液的灌注流量(7.2?L/min,14.4?L/min,21.6?L/min,28.8?L/min,36.0?L/min)制备不同直径和长度的ZnO纳米棒。结果表明,局部加热下的ZnO纳米棒相对于整体加热具有更好的均一性。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牛免疫球蛋白G(FITC-anti bovine IgG)分别对不同流量下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合成的ZnO纳米棒进行荧光检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加热方式相比,局部加热下制备的ZnO纳米棒具有更好的荧光增强效果。流量为28.8?L/min、局部加热生长1 h制备的ZnO纳米棒荧光检测效果最佳。2.利用优化的合成条件制备的ZnO纳米棒,对心血管疾病标志物CRP进行免疫检测。首先对其响应时间进行检测,以FITC-anti bovine IgG为样本,分别采用连续灌注和先灌注后孵育的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先灌注后孵育的方式检测所需时间较短,在流通时间为12 min,孵育6 min的条件下,荧光强度即可达到饱和。对心脏标志物CRP进行检测,分别采用直接免疫和夹心免疫两种方法,结果表明,夹心免疫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其检测限(LOD)可达10 fg/m L。最后探究该检测方法的抗干扰特性,将浓度均为1μg/m L的肌红蛋白(Myoglobin)、牛血清蛋白(BSA)与CRP混合后一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其他蛋白干扰存在的情况下荧光强度没有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此该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不同浓度的蛋白样品的检测,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检测成本和时间,在临床试验和POC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