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测试在发展中历经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语言测试占主导地位的是分析法,也称心理结构测量法,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持这一测试观者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系统,称这一系统在测试中可作分割或分别处理,这一测试使用得最广泛的题型为多项选择题;自70年代中期始,学界开始重视语言测试的综合研究,Spolsky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认为语言不但是一个可分解的体系,更是一种动态的、具创造性的功能体系。这一时期采用较多的是综合题型,如完型填空、改错、听写等。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功能语言学的教学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交际角度看,掌握一门语言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使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从以上回顾来看,不同的语言观决定语言测试方法的采用,内容和题型的选择。交际测试既考测语言形式使用的准确性,又用以评价语言形式在一定语境中使用的得体性,而其重点在于考查语言场景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语言测试摆脱了分立式测试试图对语言行为做分类性的归纳,弥补了综合性测试目的不明确与题目之间互相依赖的明显不足,从而提高了测试的效度。分立式测试的主要优点是题目互相间具有独立性,综合性测试的长处则是语境明确,交际性测试则把两者的优点或长处结合起来,因此被认为是通过语言测试有效评价语言学习的理想框架。测试的功用在于能否达到最佳效度及对其评价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测试与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效度展开。效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60至70年代,Lado对效度的经典定义是:“一项测试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80年代,“效度三分法”得到拓展;90年代至今的“效度整体观”颠覆了“效度三分法”的统治,提出和操作了整体看待“效度”的多元思路。效度研究的意义在于:效度是所有测试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也是考试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水平考试历经20多年的发展,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一考试为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表现出考试自身效度低和题型的不合理性。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能否克服自身的弊端而在真实意义上测量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值得探讨。本文以交际测试理论为基础,对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采用的题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效度的分析。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全国性大规模考试,为保证其信度和可操作性,从交际测试的角度看,尽管经过一系列如题型改造和分数换算等的改革,目前的四级考试在效度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听力材料缺乏真实的语境,听写并未能考察学生的听的能力,写作题材和体裁过于单一且所占分值过少,口语考试未普及等。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仍然难以反映学生的交际水平,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小规模的校内或校际交际英语测试体系,并进一步对这种考试模式的内容、操作和实施等提出建议,以图弥补大学英语四级由其规模大而带来的局限,从而提高英语测试的内部效度和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外部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