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动力学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5条大地电磁剖面对青藏高原中北部羌塘地块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开展详细研究探讨,并获得了该区域壳幔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一些新认识。大地电磁法资料处理时,首先分析了每个测点的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方向、阻抗相位张量和趋肤深度等参数,再采用NLCG法对TE和TM两种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最终获得了沿剖面5条测线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基于这些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域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我们对该区域深部电性结构及动力学过程取得了如下新认识:(1)羌塘地块垂向由浅至深大致可分为三个电性层:第一层为高阻层,电阻率值为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第二层为壳内高导层,电阻率值为几欧姆米,且高导层沿剖面分布不均匀;第三层为相对高阻层,电阻率值为几十至几百欧姆米。本研究还发现南羌塘地块存在壳内双层高导层,证实了青藏高原西部和中部南羌塘地块存在双层壳内高导层的观点。(2)横穿羌塘地块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反演结果显示:羌塘地块之下地电结构除具有上下分层的特性外,还有南北两分的特征。其中南羌塘地块之下高导层自羌中隆起附近向南倾斜;而北羌塘地块之下高导层形态类似于勺子形状,由金沙江缝合带之下靠近地表的深度向南倾斜,在北羌塘地块中部延伸至最大深度的下地壳或上地幔,并开始逐渐向上延伸,在羌中隆起附近到达近地表深度。南、北羌塘地块之下的壳内高导层均在羌中隆起附近向地表延伸,形成南北对冲的异常形态。基于此,认为在三叠纪时期,松潘-甘孜混杂岩沿金沙江缝合带向南俯冲,破坏并替代了几乎整个羌塘地块的地壳结构。羌塘地块壳内富水的混杂岩将有利于含水熔融的发生,进而解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明显的地球物理差异。(3)根据羌塘地块壳内高导层的分布特征还可推断:在羌塘地块中西部,地壳流并非沿金沙江缝合带向东流动,而是在羌塘地块中部自西向东流动,并在高原东南部逐渐转为沿构造薄弱带流出。而在羌塘地块中部不断上涌的幔源岩浆为维持羌塘地块不变的海拔高度和不断东流的地壳流之间的平衡提供物质支持。(4)两条跨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的大地电磁剖面的反演结果显示:壳内高导体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30~40km的位置(地表对应改则-色林错逆冲断裂)规模最大,并且具有南北对冲特征和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本人认为这一相互对冲的高导异常可能反映了中特提斯洋壳双向俯冲的残留痕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下浅部与深部电性结构明显的错动说明了在新生代时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使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蛇绿岩发生构造侵位,进而导致浅部与深部构造错断,而南羌塘地块双层壳内高导层中的浅部高导层即为这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所形成的构造滑脱面。(5)由卫星重、磁数据,发现羌塘地块中部双湖地堑具有由地表向下地壳延伸的趋势。通过比较羌塘地块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推测羌塘地块中部的双湖地堑是由于高原隆升至最大高度后,增厚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重力垮塌,进而形成了该南北向断裂。
其他文献
计算分析后得出,深沟球轴承采用优化设计结构后,其成品的轴向游隙较以前增大15%-20%,影响轴承的工作性能。解决办法有二。①按对应的比例关系将标准径向游隙压缩25-30%,②注意相关公差的匹配,即
针对WP3103型自动气象观测站,设计并开发集数据接收、显示、处理、监控及设备维护为一体的综合型应用平台。在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思路,叙述主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及流程图的实现。该系统已经在广东省范围内业务使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数据处理过程中资料处理及时、准确,运行稳定可靠。
【正】 终身与云石搏斗,视解放被顽石囚禁的人体为己任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中,有几尊《哀悼基督》像十分引人注目。它们的创作时期前后相距约有半个多世纪。这些构思不一
土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结构系统;同时,土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必然受到应力场、水分场、渗流场等多场的耦合作用。了解土体在多场作用下的变形响应
文章阐述了BIM技术及优势,说明了现阶段BIM技术在市政桥梁施工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优化施工方案、预设施工流程、管控施工进程、合理构建设计模型.
文章首先概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主体结构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中主体结构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包括混凝土工程与模板工程两个方面,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