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互动的主要平台,尤其是微信强大的功能组合和简单操作,促使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乐此不疲的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和交流。其中的“点赞”功能由于表征着积极、正向的情绪,在任何背景下都可以使用,而且既传达了美好的祝福,还沟通着互动的彼此,“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引起了使用者和接受者特殊的好感。但是伴随着微信使用的深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味逐渐异化为自我显示的工具,其被使用者赋予的意义更具有多层化。此外,在网络特殊的虚拟背景下,“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由于对情境理解的不同,导致双方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有差异,势必会引起个体之间的误解。针对这样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对“点赞”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尝试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利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进行访谈,以揭示“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不同情境下是如何赋予和理解“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的。 论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非语言符号和“点赞”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点赞”,考察了“赞”的原始含义和运用,并总结了“点赞”从起源到异化的四个历程,为之后的分析做好铺垫。其次从使用者的角度并结合韦伯的赋予行动以意义的理论对“点赞”的情境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赋予“点赞”不同的含义,具体归纳为:认同式“点赞”、仪式化“点赞”、调侃式“点赞”、工具式“点赞”。再次,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在不同情境下接受者是如何理解“点赞”所赋予的意义,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对“点赞”的正向解读;第二认为“点赞”异化为“机械社交”的媒介,第三是接受者对使用者“点赞”的一种误解,即使用者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并没有得到接受者的理解,反而引起了冲突。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点赞”并不仅仅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更是对新型社交方式的运用。使用者和接受者应依据情境合理使用和理解“点赞”,并在实践层面上呼吁个体合理使用“点赞”非语言符号,在立体式沟通中回归理性交往。通过对“点赞”的研究,引导人们理性对待运用“点赞”来维持人际关系,只有配合真诚的情感式沟通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