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互动非语言符号使用研究——以“点赞”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互动的主要平台,尤其是微信强大的功能组合和简单操作,促使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乐此不疲的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和交流。其中的“点赞”功能由于表征着积极、正向的情绪,在任何背景下都可以使用,而且既传达了美好的祝福,还沟通着互动的彼此,“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引起了使用者和接受者特殊的好感。但是伴随着微信使用的深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味逐渐异化为自我显示的工具,其被使用者赋予的意义更具有多层化。此外,在网络特殊的虚拟背景下,“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由于对情境理解的不同,导致双方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有差异,势必会引起个体之间的误解。针对这样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对“点赞”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尝试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利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进行访谈,以揭示“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不同情境下是如何赋予和理解“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的。  论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非语言符号和“点赞”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点赞”,考察了“赞”的原始含义和运用,并总结了“点赞”从起源到异化的四个历程,为之后的分析做好铺垫。其次从使用者的角度并结合韦伯的赋予行动以意义的理论对“点赞”的情境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赋予“点赞”不同的含义,具体归纳为:认同式“点赞”、仪式化“点赞”、调侃式“点赞”、工具式“点赞”。再次,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在不同情境下接受者是如何理解“点赞”所赋予的意义,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对“点赞”的正向解读;第二认为“点赞”异化为“机械社交”的媒介,第三是接受者对使用者“点赞”的一种误解,即使用者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并没有得到接受者的理解,反而引起了冲突。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点赞”并不仅仅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更是对新型社交方式的运用。使用者和接受者应依据情境合理使用和理解“点赞”,并在实践层面上呼吁个体合理使用“点赞”非语言符号,在立体式沟通中回归理性交往。通过对“点赞”的研究,引导人们理性对待运用“点赞”来维持人际关系,只有配合真诚的情感式沟通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了解迷宫氮气压缩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泄漏的原因,从而制定了治漏方案并落实到了具体的治漏工作中。 By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现形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大力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能否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
学位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明显提高。可是由于城市居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信开始成为重要的社交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持和拓展。随着媒介技术的开发,在社交功能之外,作为一种多媒体的微信
社会学的诞生虽然不是产生在中国,但社会学的自身发展和平台交流理应在中国。回首社会学在中国的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间既有坎坷也有欣慰。可在眺望世界社会学发展的成果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