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战争环境,让生活在该时期的诸子们不得不审慎地对待战争。士人知识分子群体挽救天下危亡的使命感和拯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们从战争中吸取智慧,指导战争。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环境给了他们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的机会,最终诸子们的军事思想在争鸣与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孔子倡导“仁义”之战,一切战争的出发点都要符合“仁义”的道德要求。他的仁爱观念着重体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在战术方面,孔子更加倾向谋胜而非勇胜。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军事方面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军事思想。他反对不义之战,支持讨伐不义的正义之战。他认为统治者要爱民爱兵,与军民同守战。荀子认为战争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他主张国家训练一支礼法严明的军队以备战时之需。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国家要在平时积累财富,以防战时因物资匮乏而手忙脚乱。老子虽未明确提出支持战争,但是他认为天下无道之时,正义的战争反倒可以扭转现状,为此他提出了“以奇用兵”的战术和“胜而不美,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战略。黄老学派主张讨伐不义之战,凡是以“天道、正义”为准则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值得支持的。同时黄老学派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如“文武并用”战略,“以退为进”战术等。墨子反对以大欺小的侵略战争,支持“诛不义”之战。墨子的一套积极防御战略和守城战术是其军事思想的精华。商鞅、韩非是法家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主战派。商鞅将战争作为获取权力与地位的方式。他的重农战略和富国强兵之术在秦国付诸于实践,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韩非子将内政上的法、术思想灵活地运用到军事方面,主张依法治军,反对空谈义理。纵横家的代表张仪、苏秦不惜一切代价推行自己的“合纵、连横”主张,希望说服诸侯国君参与结盟性质的战争。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军事思想,以老子、黄老学派为代表的的道家军事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军事思想,都拥有共同的慎战观,都坚持把“仁义”作为发动战争的准则,并将“仁、义、道、礼、德”等道德观念运用到战略战术中。这些共性让他们的军事思想具有了“仁义型”的特征。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和以张仪、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们则拥有共同的积极备战观,都把追求利益作为发动战争的原则,重视实力和谋术在战争中的应用。这些共性让他们的军事思想具有了“功利型”的特征。兵家的军事思想虽然一直备受重视,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它与非兵家诸子军事思想的关联性。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需要和学术融合的趋势让先秦诸子们的军事思想有了交融的可能。仁义型军事思想的军事伦理道德观念和功利型军事思想的战争功利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被兵家诸子所接受。兵家军事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战略思想也被非兵家诸子所吸收。它们不是相互排斥攻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征的古代军事思想体系,并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