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儿童指称研究当中,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实验和故事讲述手段进行了研究,且只关注到语言单模态形式。但日常交际中,儿童谈话内容不受限制,随性而为且伴随大量的非语言形式,是多种模态的配合。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日常交际中,儿童指称形式的共时特征、历时特征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模态形式如何协同表达意义。
本研究考察了10名学龄前(2-5岁)儿童自然互动话语中的人物指称形式,具体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学龄前儿童的人物指称形式具有怎样的共时特征?(2)学龄前儿童的人物指称形式具有怎样的历时变化?(3)学龄前儿童指称人物时如何使用多模态符号协同表达意义?
本研究采用手机摄像的方法收集儿童的自然语料,时间持续7个月。语料收集后,对语料视频进行转写,得到本研究所需的文字和图片,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
在本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主要采用语言、非语言、语言加非语言的形式表达人物指称形式,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3岁半以前女孩比男孩指称形式发展更快,3岁半以后差异逐渐减少;国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儿童较英语儿童而言代词形式和名词形式发展更慢。(2)年龄差异上面,随着年龄增加,学龄前儿童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伴随着非语言形式的减少。(3)学龄前儿童使用多模态人物指称协同表达意义时有三种表现:语言为主,非语言为主,以及语言非语言处于同等地位。
本研究考察了10名学龄前(2-5岁)儿童自然互动话语中的人物指称形式,具体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学龄前儿童的人物指称形式具有怎样的共时特征?(2)学龄前儿童的人物指称形式具有怎样的历时变化?(3)学龄前儿童指称人物时如何使用多模态符号协同表达意义?
本研究采用手机摄像的方法收集儿童的自然语料,时间持续7个月。语料收集后,对语料视频进行转写,得到本研究所需的文字和图片,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
在本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主要采用语言、非语言、语言加非语言的形式表达人物指称形式,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3岁半以前女孩比男孩指称形式发展更快,3岁半以后差异逐渐减少;国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儿童较英语儿童而言代词形式和名词形式发展更慢。(2)年龄差异上面,随着年龄增加,学龄前儿童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伴随着非语言形式的减少。(3)学龄前儿童使用多模态人物指称协同表达意义时有三种表现:语言为主,非语言为主,以及语言非语言处于同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