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分析DWI异常TIA的临床特征。探讨DWI在TIA责任病灶及责任血管的定位诊断、病因诊断、预测临床转归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市环湖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228例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在症状首发后5天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纪录TIA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发病后14天内的临床转归。将TIA病例分为DWI+组(包括症状无关病灶组、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组)及DWI—组。DWI检查前依据TIA症状对可能出现的责任病灶及责任血管定位,参照standerdTOAST分型推测TIA的潜在发病机制。对DWI+组,结合DWI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再次对责任病灶、责任血管定位,依据modified TOAST分型标准进行卒中病因分型。确定DWI阳性率,症状相关病灶及症状无关病灶的发生率。分析DWI上症状无关病灶的发生对TIA卒中病因分型的相关性。比较症状无关病灶组及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组与DWI—组临床特征的差别。分析DWI阳性病灶分布特征与TIA潜在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比较DWI+组行DWI检查前后两次定位诊断及病因诊断结果的差别。分析DWI+组与DWI—组之间,单发病灶组与散在多发病灶组之间缺血性卒中再发率的差别。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28例TIA病例中,DWI+组78例,DWI—组150例。DWI阳性率为34.21%。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率为31.14%,症状无关病灶阳性率为8.77%。症状无关病灶占所有阳性病灶的17.93%。DWI上症状无关病灶的出现与心源性栓塞(P=0.007)及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发病机制(P=0.014)相关。(2)症状无关病灶组、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组、DWI+组房颤发生率均高于DWI—组。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血管危险因素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组较DWI—组TIA症状持续时间长,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的发生率高,常有可确定的卒中发病原因,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比率高。在症状首发至行DWI检查的时间间隔、DWI检查前的发作次数等其他TIA发作的临床特征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症状无关病灶组与DWI—组在上述所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DWI+组单发病灶占51.28%,同一供血区多发病灶占29.49%,多供血区散在多发病灶占19.23%。多个供血区散在多发病灶与心源性栓塞相关(P=0.016),皮质皮质下病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11),皮质下<15mm病灶与小动脉闭塞相关(P=0.004)。(5)DWI提供的影像学信息使20(25.64%)例TIA责任病灶及责任血管定位发生了改变,12(15.83%)例TIA病因诊断发生了改变。(6)TIA症状首发后14天内卒中再发率DWI+组(24.36%)高于DWI—组(5.33%),多发病灶者(34.21%)高于单发病灶者(20.00%)。DWI+组与DWI—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类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大于1/3TIA病例急性期DWI检查可发现阳性病灶。其中一部分病灶为症状无关病灶。症状无关病灶的出现提示心源性栓塞或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发病机制。(2)与DWI阴性TIA相比,症状相关病灶阳性的TIA在TIA发作的临床特征、潜在的缺血机制及缺血代偿机制方面存在特征性,其合并房颤的比率高,症状持续时间长,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的发生率高,常有可确定的卒中发病原因,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比率高。而在年龄、性别、传统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方面不存在特征性。(3)与DWI阴性TIA相比,只存在症状无关病灶的TIA在TIA发作的临床特征的各方面均不具备特征性。TIA发作的临床特征只提示症状相关部位的缺血程度,与症状无关部位是否发生梗死无关。(4)DWI阳性TIA的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的比例大约为1:1。DWI病灶类型对DWI阳性TIA的潜在发病机制有提示作用,即多个供血区散在多发病灶提示心源性栓塞,皮质皮质下病灶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皮质下<15mm病灶提示小动脉闭塞。(5)DWI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TIA患者的责任病灶、责任血管定位诊断及病因诊断。(6)TIA病例的DWI表现对TIA临床转归有提示作用,但与再发缺血性卒中的类型没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