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剩余收益估值理论认为企业会计利润、账面净资产等会计信息对股票内在价值的衡量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Ohlson and Feltham(1995)提出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运用沪市A股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9年的7708家样本企业的会计数据,检验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以此来考察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稳定性,旨在丰富已有的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并为投资者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验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流通比例、基金持股比例与股票价格均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随时间延续具有增量解释力度。其中流通股比例与股票价格负相关,而基金持股比例与股票价格正相关;净资产和剩余收益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模型的解释力度总体上处于增强趋势。其中净资产的相关性强度最高,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表现较为稳定;而剩余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波动较大,这可能与剩余收益的持续稳定性较差有关。此外,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了剩余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2)考察了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制造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较强,而且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剩余收益的增加解释系数也较高;(3)检验了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并不稳定,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且受会计政策的影响,作为超额盈余的剩余收益对市场发展阶段的灵敏度更高。此外,研究发现,剩余收益估计模型对股票价格的整体解释能力总趋势在上升,尤其在2007年后,剩余收益和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有较大提高并趋于稳定,表明剩余收益估值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用性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