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心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是影响AMI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积极再灌注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是预防左心功能不全的关键,然而,在临床中,AMI患者即使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甚至血管再通,仍有较多患者院内发生心功能不全,说明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影响着患者的心功能。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院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相关因素。 方法: 序贯入选我院1997年—2003年收治的接受溶栓治疗的首次AMI患者136例。其中,男1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8.1±10.7岁;下壁心肌梗死者59例,前壁心肌梗死者77例,合并右室AMI者15例,合并正后壁AMI者31例;平均住院日为19.7±13.9天;用尿激酶溶栓者121例,用链激酶溶栓者15例;溶栓再通者86例,占63.2%。根据院内心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二组,其中,心功能正常组(KillipⅠ级)96例,占70.4%, 心功能异常组(KillipⅡ、Ⅲ、Ⅳ级)40例,占29.4%。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日、发病距入院的时间、既往心绞痛病史、发病前48小时内心绞痛发作情况、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及心肌梗死部位情况、嗜烟史、入院时心率、血压、溶栓药物、溶栓距发病的时间、血管再通情况、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峰值、入院时血白细胞计数、血脂及溶栓前后的心电图。测量的心电图指标包括: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小时ST段总偏移值、总偏移值恢复百分比以及溶栓前ST段偏移导联数。先行组间比较,再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变量有:年龄(P<0.001)、心绞痛病史(P=0.029)、合并糖尿病(P=0.040)、血清CK-MB酶峰值(P<0.001)和溶栓前ST段总偏移值(P=0.023)。AMI部位(P=0.098)和入院时舒张压(P=0.090)的P 值大于0.05且小于0.10。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纳入标准,P>.10为排除标准,共纳入4个变量,依次为:血清CK-MB酶峰值、年龄、溶栓前ST段总偏移值和入院时心率,OR值分别为5.241 (P<0.001)、2.973(P<0.001)、 2.992(P=0.006)、5.244(P=0.045)。<WP=5>总回归方程的X2检验值为46.227(P <0.001),模型预测真实性为79.4%(P<0.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 血清CK-MB酶峰值、溶栓前ST段总偏移值、年龄和入院时心率是AMI患者院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定量评估和监测这些因素有助于对AMI患者院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进行预测,有助于在入院早期发现高危患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