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Ⅰ.喜马拉雅紫茉莉根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Ⅱ.蝉翼藤中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Ⅰ.喜马拉雅紫茉莉根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紫茉莉科约有30属300种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于热带美洲。我国有7属11种1变种。其中,常见栽培或有逸生者有3种,分别为模式属紫茉莉,喜马拉雅紫茉莉及其变种中华紫茉莉,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该科植物多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的生物活性。本论文所研究的喜马拉雅紫茉莉为紫茉莉科山紫茉莉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陕西、甘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海拔700-3300米的山坡路旁或草丛。喜马拉雅紫茉莉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藏医学经典著作《月王药诊》。此后的《四部医典》与《晶珠本草》等藏医学典籍对此植物的药用均进行了收录。喜马拉雅紫茉莉为常用藏药,其药用部位为根,藏文音译汉文名为“巴朱”,性温,味甘、辛,有引黄水、温肾、壮阳、利尿、生肌、排石及治疗下身寒症的功效,常用于腰及关节痛,肾寒浮肿,下腹痛及膀胱结石、病毒感染及各种性病的治疗。喜马拉雅紫茉莉是传统藏医药理论中“五根药”的上品,是滋补酥油丸、巴桑母酥油丸、石榴日轮丸、二十五味鬼臼丸等十余种具有国药准字批号的复方藏药产品的主要原料药材。
迄今为止已经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了45个化合物,包括20个以鱼藤酮类成分为主的黄酮类化合物,7个羧酸类,3个三萜类,3个酰胺类,3个苯丙素类,3个苯及其衍生物类,2个蒽醌类,2个糖脂类以及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生物代谢途径研究表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是其体内合成黄酮类成分,尤其是鱼藤酮类成分的关键生物合成途径。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肿瘤作用。喜马拉雅紫茉莉乙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A549和HCT-8具有较强生长抑制作用,从中分离的化合物mirabijaloneE、9-O-methyl-4-hydorxyboeravinoneB、boeravinoneA、B、C等对A549、HCT-8、Hela等三种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的mirabijaloneE抑制A549细胞的IC50达到10.97μg/ml。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法、软琼脂试验和细胞周期分析证明mirabijaloneE的作用机制是在S期引起细胞凋亡。体外筛选也表明2S-5-methoxy-6-methyl-7,4′-dihydroxyflavanone,5,7,6′-trihydroxy-6-methylcoumaronochromone,2,4′,6′-trihydroxy-2′-methoxy-3′-methylchalcone,以及boeravinoneA、B、D对A357,A549和PLC三种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喜马拉雅紫茉莉95%乙醇提取物在600mg/kg的剂量下对小鼠有显著的抗生育作用。
本课题前期研究已经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7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和12个已知化合物。肿瘤抑制活性筛选表明其中的鱼藤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喜马拉雅紫茉莉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波谱学结构鉴定方法,鉴定了其中的9个化合物,包括6个鱼藤酮类成分:boeravinoneA,boeravinoneB,boeravinoneD,boeravinoneF,boeravinoneK和boeravinoneX;1个紫檀素类成分:medicarpin;1个二氢异黄酮类成分:dihydroformononetin以及dibutylphthalate。其中,boeravinoneX,dihydroformononetin和medicarpin是首次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化合物。
根据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传统用药经验,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NO生成模型,对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boeravinoneD和boeravinoneA对小鼠NO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02和8.56μmol/L,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也为喜马拉雅紫茉莉在抗炎方面的传统用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论文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成分均来自于喜马拉雅紫茉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鉴定的9个化合物中多数是极性偏大的多羟基鱼藤酮类化合物,取代基均为羟基、甲氧基等简单取代基。这与文献报道和前期研究中分离鉴定的鱼藤酮类成分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植物亲缘学和化学分类学意义。鱼藤酮类成分所具有的一定的抗炎活性,也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传统应用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数据。关于喜马拉雅紫茉莉传统用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尚无系统研究报道,此外,目前关于喜马拉雅紫茉莉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极性较小的部分,含水的较大极性部分还未有报道,这些空白将成为今后该藏药研究的主要目标。
Ⅱ.蝉翼藤中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蝉翼藤SecuridacainappendiculataHassk,又名五味藤,为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族蝉翼藤属的一种攀援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及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蝉翼藤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约8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美洲,有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分布有2种。蝉翼藤的茎皮纤维非常坚韧,可作为麻类的代用品来使用,也可用作人造棉和造纸的原料。蝉翼藤根茎味辛、甘、苦,性微寒,以茎、根入药,功效包括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利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腰肌劳损、急性和慢性肠炎、产后恶露不净等症状。广西玉林牌正骨水将其作为主药之一,被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应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位及消除运动疲劳。目前,已从蝉翼藤中分离得到了26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和7个有机酸类化合物,3个蔗糖酯类化合物,8个乙酰化的三萜皂苷,1个半萜酸苷,2个二苯酮类化合物。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蝉翼藤根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两个半萜苷类化合物,2-methene-butyricacidmethylester-4-O-β-D-glucopyranoside和1-O-[6-O-feruloyl-1,5-anhydro-glucitol]-2-methene-butyricacidmethylester-4-O-β-D-glucopyranoside,一个苯甲酸苄酯类化合物benzyl2-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6-methoxybenzoate,以及一个木质素苷类化合物(+)-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为新化合物。其余十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acernikol-4′′-O-β-D-glucopyranoside,(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5-甲氧基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秃毛冬青素I4-O-β-D-吡喃葡萄糖苷,3个蔗糖酯化合物3,6′-O-二阿魏酰基蔗糖、黄花远志素A、西伯利亚远志糖A5以及阿魏酸甲酯。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新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在前期分离研究工作基础上,本论文报道进一步通过综合运用MPLC和制备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从蝉翼藤根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7R,8R,8′S)-glaberideI4-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SEC 20)和1-O-1,5-anhydro-glucitol-2-methene-butyrate-4-O-β-D-glucopyranosid(SEC 21)。
本论文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蝉翼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Ⅰ.喜马拉雅紫茉莉根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紫茉莉科约有30属300种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于热带美洲。我国有7属11种1变种。其中,常见栽培或有逸生者有3种,分别为模式属紫茉莉,喜马拉雅紫茉莉及其变种中华紫茉莉,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该科植物多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的生物活性。本论文所研究的喜马拉雅紫茉莉为紫茉莉科山紫茉莉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陕西、甘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海拔700-3300米的山坡路旁或草丛。喜马拉雅紫茉莉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藏医学经典著作《月王药诊》。此后的《四部医典》与《晶珠本草》等藏医学典籍对此植物的药用均进行了收录。喜马拉雅紫茉莉为常用藏药,其药用部位为根,藏文音译汉文名为“巴朱”,性温,味甘、辛,有引黄水、温肾、壮阳、利尿、生肌、排石及治疗下身寒症的功效,常用于腰及关节痛,肾寒浮肿,下腹痛及膀胱结石、病毒感染及各种性病的治疗。喜马拉雅紫茉莉是传统藏医药理论中“五根药”的上品,是滋补酥油丸、巴桑母酥油丸、石榴日轮丸、二十五味鬼臼丸等十余种具有国药准字批号的复方藏药产品的主要原料药材。
迄今为止已经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了45个化合物,包括20个以鱼藤酮类成分为主的黄酮类化合物,7个羧酸类,3个三萜类,3个酰胺类,3个苯丙素类,3个苯及其衍生物类,2个蒽醌类,2个糖脂类以及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生物代谢途径研究表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是其体内合成黄酮类成分,尤其是鱼藤酮类成分的关键生物合成途径。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肿瘤作用。喜马拉雅紫茉莉乙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A549和HCT-8具有较强生长抑制作用,从中分离的化合物mirabijaloneE、9-O-methyl-4-hydorxyboeravinoneB、boeravinoneA、B、C等对A549、HCT-8、Hela等三种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的mirabijaloneE抑制A549细胞的IC50达到10.97μg/ml。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法、软琼脂试验和细胞周期分析证明mirabijaloneE的作用机制是在S期引起细胞凋亡。体外筛选也表明2S-5-methoxy-6-methyl-7,4′-dihydroxyflavanone,5,7,6′-trihydroxy-6-methylcoumaronochromone,2,4′,6′-trihydroxy-2′-methoxy-3′-methylchalcone,以及boeravinoneA、B、D对A357,A549和PLC三种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喜马拉雅紫茉莉95%乙醇提取物在600mg/kg的剂量下对小鼠有显著的抗生育作用。
本课题前期研究已经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7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和12个已知化合物。肿瘤抑制活性筛选表明其中的鱼藤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喜马拉雅紫茉莉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波谱学结构鉴定方法,鉴定了其中的9个化合物,包括6个鱼藤酮类成分:boeravinoneA,boeravinoneB,boeravinoneD,boeravinoneF,boeravinoneK和boeravinoneX;1个紫檀素类成分:medicarpin;1个二氢异黄酮类成分:dihydroformononetin以及dibutylphthalate。其中,boeravinoneX,dihydroformononetin和medicarpin是首次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化合物。
根据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传统用药经验,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NO生成模型,对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boeravinoneD和boeravinoneA对小鼠NO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02和8.56μmol/L,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也为喜马拉雅紫茉莉在抗炎方面的传统用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论文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成分均来自于喜马拉雅紫茉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鉴定的9个化合物中多数是极性偏大的多羟基鱼藤酮类化合物,取代基均为羟基、甲氧基等简单取代基。这与文献报道和前期研究中分离鉴定的鱼藤酮类成分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植物亲缘学和化学分类学意义。鱼藤酮类成分所具有的一定的抗炎活性,也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传统应用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数据。关于喜马拉雅紫茉莉传统用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尚无系统研究报道,此外,目前关于喜马拉雅紫茉莉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极性较小的部分,含水的较大极性部分还未有报道,这些空白将成为今后该藏药研究的主要目标。
Ⅱ.蝉翼藤中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蝉翼藤SecuridacainappendiculataHassk,又名五味藤,为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族蝉翼藤属的一种攀援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及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蝉翼藤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约8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美洲,有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分布有2种。蝉翼藤的茎皮纤维非常坚韧,可作为麻类的代用品来使用,也可用作人造棉和造纸的原料。蝉翼藤根茎味辛、甘、苦,性微寒,以茎、根入药,功效包括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利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腰肌劳损、急性和慢性肠炎、产后恶露不净等症状。广西玉林牌正骨水将其作为主药之一,被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应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位及消除运动疲劳。目前,已从蝉翼藤中分离得到了26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和7个有机酸类化合物,3个蔗糖酯类化合物,8个乙酰化的三萜皂苷,1个半萜酸苷,2个二苯酮类化合物。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蝉翼藤根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两个半萜苷类化合物,2-methene-butyricacidmethylester-4-O-β-D-glucopyranoside和1-O-[6-O-feruloyl-1,5-anhydro-glucitol]-2-methene-butyricacidmethylester-4-O-β-D-glucopyranoside,一个苯甲酸苄酯类化合物benzyl2-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6-methoxybenzoate,以及一个木质素苷类化合物(+)-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为新化合物。其余十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acernikol-4′′-O-β-D-glucopyranoside,(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5-甲氧基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秃毛冬青素I4-O-β-D-吡喃葡萄糖苷,3个蔗糖酯化合物3,6′-O-二阿魏酰基蔗糖、黄花远志素A、西伯利亚远志糖A5以及阿魏酸甲酯。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新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在前期分离研究工作基础上,本论文报道进一步通过综合运用MPLC和制备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从蝉翼藤根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7R,8R,8′S)-glaberideI4-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SEC 20)和1-O-1,5-anhydro-glucitol-2-methene-butyrate-4-O-β-D-glucopyranosid(SEC 21)。
本论文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蝉翼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