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致死率高的疾病。据统计,致城市人群死亡首位疾病为脑血管病,且存活者中50%到70%的人患有严重残疾,对社会及家庭带来重大压力。因此,开展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西医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治疗体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西医诊疗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尤其是在降低致残率方面,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本次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挖掘的方式,揭示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第一手文献资料。方法:从中国知网搜索2000年至2015年已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文献报道,分别整理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所应用的中药,同时分别统计所用药物频数以及各类药物的总频数,最后通过Apriori算法分别计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所用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1)急性期用药频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是活血药,约占29%:其次为清热药,约占15%;再其次为平肝熄风药,约占11%;(2)恢复期用药频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是活血药,约占27%;其次为补益药,约占26%;再其次为平肝熄风药,约占14%(3)急性期用药频数排在前10的药物依次为大黄、水蛭、川芎、桃仁、丹参、三七、红花、赤芍、牛膝、石菖蒲;(4)恢复期用药频数排在前10的药物依次为地龙、川芎、黄芪、赤芍、红花、丹参、水蛭、全蝎、桃仁、石菖蒲; (5)两期共同存在有效强关联规则为{红花}=>{川芎}。此外,急性期存在破血药(水蛭)与通下药(大黄)之间的有效强关联,止血药(三七)与通下药(大黄)之间的有效强关联,通下药(大黄)与化痰药(胆南星)之间的有效强关联,通下药(大黄)与开窍药(石菖蒲)之间的有效强关联;恢复期中存在的有效强关联多为补气药(黄芪)与通络药(地龙),补气药(黄芪)与活血药(川芎),补气药(黄芪)与补血药(当归),通络药(地龙)与活血药(川芎)以及通络药(地龙)与补血药(当归)。结论:(1)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均重视活血药与平肝熄风药物的运用,其中活血药的运用更为突出。(2)活血类药物的应用,急性期与恢复期各有特色,急性期更加重视活血利水药、破血逐瘀药的应用,恢复期则更加重视活血行气药的应用。(3)平肝熄风类药物的应用,急性期更加重视平肝潜阳药的应用,恢复期则更加重视熄风通络药物的应用。(4)与恢复期相比,急性期更加重视清热药、开窍药、化痰药的应用;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则更加重视补益药的应用。(5)在药物的配伍规律方面,急性期更加重视活血药与通下药、止血药与通下药、通下药与开窍药、通下药与化痰药的配伍应用;恢复期更加重视补气药与补血药、补气药与活血药、补血药与活血药、补气药与通络药、通络药与补血药、补血药与活血药以及通络药与活血药物之间的配伍。 (6)两期共同存在有效强关联规则为{红花}=>{川芎},说明药对(红花、川芎)在急性期、恢复期治疗当中均为常用活血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