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能否做好扶贫工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对贫困问题更是高度重视,根据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政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增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即要“精准扶贫”以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从1981年到2014年我国贫困人口发生率由43%下降到8.5%,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6.6亿。“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像中国那样在全球扶贫事业中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话高度评价了我国反贫困工作。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长期分割的二元化结构等因素,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显示,我国仍有7017万的贫困人口,12万个贫困村,832个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由此可见,研究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十几年的金融改革,无论是规模还是运行效率,金融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功能,同时还是反映和监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反贫困效应逐步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金融发展能否改善贫困水平?答案不言而喻。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从而有效缓解贫困问题。此结论得到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一致认可。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扶贫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加快帮扶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2014年4月,人行出台《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扶贫中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合理管理。在全国开展金融扶贫的背景下,值得思考的是,中国金融发展是否有助于加快反贫困事业的进程?其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并且金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减缓贫困呢?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为国家制定金融扶贫政策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也许可以为金融扶贫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人以我国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反贫困的文献,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讨论并分析我国金融发展概况、贫困现状以及金融扶贫工作的进展。在金融反贫困的理论梳理和我国金融扶贫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87年-2014年年度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我国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从金融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的直接作用和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促进贫困减缓的间接作用两方面展开。选取的变量有贫困水平、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其中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波动三个角度来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选择的指标分别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值,采用HP滤波法得到的金融规模扩张的波动成分的绝对值。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贫困减缓水平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收入分配的指标。为了降低变量异方差和波动幅度过大带来的影响,除金融波动外,本文对其他变量取对数。通过时间平稳性检验,发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短期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不仅通过经济增长间接地促进了贫困减缓,而且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直接有利于减少贫困,但目前金融效率的提高即存贷转化率的提高并没有促进贫困减缓,而是具有负向作用,这也证实了我国贷款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城市等具有高收益项目地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扶贫作用。同时,金融波动抵消了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部分好处。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阻碍了反贫困事业的进程。总的来看,我国金融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反贫困效应,本文不仅从整体角度对全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且从局部角度,选取四川省1978年-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四川省的金融发展反贫困效应。作为金融扶贫的重点省份,四川省贫困人口众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难度大,在我国贫困地区具有代表性。同时,四川省金融发展迅速,服务于实体经济作用日益增加,金融扶贫事业也相对成熟,为理论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并且从四川省统计局获得的数据完整确保了实证结果的真实可靠。因此,本人选取四川省作为局部层面的研究对象。本文从整体角度对中国金融发展反贫困效应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金融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进一步选取贫困省份的代表——四川省,从局部角度分析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发现四川省金融发展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利于贫困减缓。由此可见,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局部省份,金融发展都有利于减缓贫困。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时间序列数据为1978年-2014年,时间跨度涵盖了改革开放的37年,能更好地反映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2)金融发展水平从规模、效率和不稳定性三个方面来衡量,符合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特点和不稳定性日益明显的现状。(3)采用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相对贫困水平。以往的学者多采用贫困发生率作为贫困水平指标,由于我国贫困线的多次调整使得贫困发生率不具备良好的可比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得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贫困问题呈现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的新特征。对此,人均消费水平能更好的反映相对贫困水平,并且数据更容易获得,在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后更具有可比性。与此同时本文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1)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而家庭和企业等微观层面也是金融发展作用于反贫困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微观数据获取的有限性,本人并未从金融扶贫的微观角度进行分析。(2)本文研究的是正规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而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有利补充,在解决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无法分析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扶贫效应是本文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