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很普遍。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避免青春期出现角色混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融入社会的重要表现。初中生心理发展同时面临同一性危机矛盾,在现实中青少年对偶像崇拜演变为迷恋甚至丧失自我的程度,这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不利于初中生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恰当偶像观,使其不至于盲目崇拜。已有的研究对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不多,所以本研究考察当前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云南省和广东省两个省份6所中学843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广泛被认可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蒋将,2010)、自我同一性量表(张日昇,2000)、偶像崇拜量表中文修订版(CAS-R)(彭文波,2010)进行调查,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特点(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发现: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上,父母的拒绝和情感温暖出现显著性差异。在民族上,初中生的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出现显著性差异,汉族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在城乡上,父母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出现显著性差异。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得分都高。在不同地区上,父母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有显著性差异,欠发达地区得分高于发达地区。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父母的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上出现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六个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分布相差比较大。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同一性形成一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在性别上,在“过去的危机”上,男生和女生差异显著。在年级上,自我同一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初一年级高于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在“过去的危机”,初三年级高于初一年级;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初一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在民族和不同地区上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家庭经济状差异上,初中生的“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存在显著性差异。(3)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初中生大多数崇拜影视明星,虚拟人物占据第二。中学生大多被偶像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优秀品质排在第二。大部分父母对子女偶像崇拜现象不够关心。在初中生偶像崇拜程度类型上,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主要以娱乐社交为主,处于一个非理性水平状态。不同性别在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女生在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中都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初中生偶像崇拜在完全认同和病理边缘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完全认同维度上,农村比城市高;家庭月总收入最低下的得分明显高于家庭总经济月收入最高组别。(2)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关系研究(1)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显著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与偶像崇拜呈显著相关。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偶像崇拜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娱乐社交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总分没有显著相关。自我同一性的分维度和偶像崇拜的分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回归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对娱乐社交,和病理边缘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中介检验发现: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总分未能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但自我同一性中的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中的娱乐社交、病理边缘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母亲情感温暖和娱乐社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和病理边缘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