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含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wpi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肝病(CLD)是一类疾病的统称,一般以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肝硬化为主,可能进一步地发展成慢性肝衰竭以及原发性肝癌(HCC)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类型。当前医疗的主要方式是限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延缓肝病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来,慢性肝病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我们需要及早的发现并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或治疗方案有误会导致其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维生素D(V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一种具有一定活性的脂溶性的固醇类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如调节钙磷代谢、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炎、抗氧化、调控细胞的增殖与进一步的分化,还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诸多病症有一定功效。在最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维生素D和肝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备受关注。25(OH)D含量一般处于衡稳的状态,同时半衰期也并不短,是“监视”并检测体检者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的重要工具。本论文旨在临床测试并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25(OH)D]含量,并探讨维生素D所产生的功能及其临床学意义。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烟台毓璜顶医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患有慢性肝病的病人共计123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患者5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8例,同时,同期选取体检门诊不存在着血缘关系的健康体检者相同的人数12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试上述3组实验者血液中25(OH)D的浓度含量,采用SPSS11.0的统计软件进行研究,用t加以检测。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OH)D的含量减少近80.9%,明显小于正常组(67.6%),P<0.05。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患者组血清25(OH)D不足(20-30ng/ml)、缺乏(10-20ng/ml)与严重缺乏(低于10ng/ml)的人数分别为9例(16.4%)、25例(45.5%)、16例(29.1%)。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病人体内的25(OH)D不足、缺乏和严重缺乏的比值依次如下:28.9%、48.2%与22.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患者25(OH)D的含量(21.210.91 ng/ml)显著小于正常组(28.7211.88ng/ml),P<0.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5(OH)D的含量(19.2811.23 ng/ml)显著小于正常组(28.7211.88ng/ml),P<0.001。根据25(OH)D含量的正常、不足、缺乏与严重缺乏等不同的标准等级进行归类,每组都存在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与血小板等指标差异。基于Spearman相关研究法表明,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病人25(OH)D的含量和年龄、总胆红素等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联性,和与白蛋白、胆碱酯酶、血小板、血红蛋白、胆固醇等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联性。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的25(OH)D含量都明显比正常人的含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更为严重。他们都应该及时地补充25(OH)D,且定时地观察并测试他们体内的含量改变趋势,及时地调整相关的诊治方案。
其他文献
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波发射受到的电磁干扰愈加严重,需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及时处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广播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党性教育,利用好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经常性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主题演讲、诵读会等活动,并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
近些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教学规模,还是招生人数,与以往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
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学习语文可以使自身的感情和品位得以提升,还可以提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情商.随着我国对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