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病是儿童口腔科常见疾病,也是造成乳牙早失的主要原因。对根尖周病的乳牙,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治疗选择:一是拔除后行间隙保持,二是进行根管治疗保留患牙。患牙拔除后行间隙保持存在功能及口腔健康维护的问题;而乳牙经过根管治疗后,患牙可继续发挥咀嚼功能,同时能避免因牙齿缺失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乳牙根管系统的复杂性、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与继承恒牙的位置关系、儿童患者诊疗中的行为管理困难,以及对操作技术及根管充填材料有特殊的要求等,使乳牙根管治疗存在很大的争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多联抗生素糊剂用于乳牙根尖周病治疗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多数报道效果较好,但缺乏统一规范的认识。本研究通过两方面的试验,评估多联抗生素糊剂对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病的疗效,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成功率,保留患根尖周病的乳牙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多联抗生素糊剂与Vitapex治疗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疗效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多联抗生素糊剂与Vitapex用于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CNKI及VIP数据库,检索从建库到2016年06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比较多联抗生素糊剂与Vitapex治疗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最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Stata 12.0进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的3852颗牙齿。Meta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成功率[RR=1.02,95%CI(1.00-1.04),P=0.06],12个月成功率[RR=1.01,95%CI(0.98-1.03),P=0.55],根尖周病随访12个月成功率[RR=0.95,95%CI(0.68-1.33),P=0.76],牙髓病成功率[RR=1.62,95%CI(0.80-3.29),P=0.18],两种处理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成功率[RR=1.02,95%CI(1.00-1.04),P=0.03]与24个月及以上成功率[RR=1.07,95%CI(1.01-1.12),P=0.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联抗生素糊剂用于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病的治疗效果与Vitapex具有可比性,且随访2年及以上的长期效果较Vitapex更稳定。第二部分全麻下多联抗生素糊剂一次法治疗乳牙根尖周病疗效的回顾性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两方面评价多联抗生素糊剂对乳牙根尖周病的效果。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我科自2012年01月至2015年12月的全麻患儿,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患儿并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及治疗日期、治疗牙位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进行电话预约随访,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整体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的比较,前、磨牙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比较及以随访期12个月为界限的比较,评估患牙的治疗效果。结果:最终对94名患儿进行了随访评估,其中抗生素糊剂组53名(男孩:女孩=34:19,平均年龄为4.4±1.18岁),共162颗牙齿(51.2%为前牙)纳入研究,Vitapex组41名(男孩:女孩=25:16,平均年龄为4.00±1.17岁),共130颗牙齿(54.6%为前牙),随访期为6-43个月不等,抗生素糊剂组平均随访期为20.43±11.24月,中位数为20个月,Vitapex组平均随访期为16.56±5.71月,中位数为16个月。抗生素糊剂组整体临床成功率为87.7%,影像学成功率为7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磨牙临床成功率为92.4%,影像学成功率为7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期大于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高于影像学成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但随访期大于12月与小于12个月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tapex组整体临床成功率为79.2%,影像学成功率为64.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随访期小于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高于影像学成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大于12月与小于12个月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与Vitapex组相比,抗生素糊剂组磨牙及大于12个月随访期的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整体成功率、随访期小于12个月成功率及前牙成功率无差异。结论:全麻下多联抗生素糊剂一次法用于乳牙根尖周病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乳磨牙,且长期疗效稳定,但与临床成功率比较,影像学成功率略低。